手太阳小肠经在循环中的作用
无盆支:从无盆开始,沿颈部上行至面颊,至外眦,折入耳中。
颊支:从颊部发出分支,斜向眼眶下缘,到达鼻根部,到达眼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会合。
2手太阳小肠经的作用中医有“小肠主津”之说,这是因为小肠能泌浊,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小肠的这一功能决定了小肠经的治疗范围。凡与“液”有关的疾病,均可先从小肠经论治。所以,小肠经是手传津液病的杀手。此外,手太阳的小肠经和手少阴的心经具有表里关系。心经具有大脑的一些功能,可以辅助治疗精神疾病,所以小肠经也可以用,心经的所有疾病都可以通过小肠经来调节。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穴位分布稀疏:位于小指尺侧甲角旁约0.1寸处。具有清热利咽、通经活络、开窍通乳的作用。
前谷:握拳,当第五掌骨指骨头红白相间。有清热、舒筋的作用。
后溪:第五掌指关节尺骨后侧,横纹头红白相间。具有祛风散寒、宁心安神、清热利湿的作用。
腕骨:手掌尺侧与第五掌骨和三焦骨基部之间的红白相间的肉。具有祛风通络、祛湿热的作用。
阳谷:腕背横纹尺端,尺骨茎突前凹陷处。有疏通经络,清热的作用。
养老:手掌向胸,换手,当尺骨茎突的桡骨骨缝。有放松肌肉、益眼的作用。
拉直:阳谷穴与小海穴连线上,手腕横5寸。能解表、清热、安神。
小海: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具有祛风、散热、活络的作用。
肩节:肩关节下方,腋后皱襞上方1英寸。具有祛风、利湿、消肿的作用。
舒舒:直在腋后皱襞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有祛风舒筋的作用。
天宗:中医在腋下肩胛骨以下,直下取冯冰穴。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冯冰:在肩胛上窝的中央,天宗穴是直上的。有舒筋祛风的作用。
屈原:肩胛上窝的内侧端,大约是舒舒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有舒筋祛风的作用。
肩外俞: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3寸。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肩中俞:开在第七颈椎棘突旁2寸处,有疏风舒筋、宣肺止咳的作用。
天窗: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后缘,浮图穴后。
田蓉:下颌角后面,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有清咽开耳的作用。
颧骨骨骺:直下眼角外,颧骨下缘凹陷。有祛风活络的作用。
听宫: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的嘴凹陷。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止痛的作用。
4.手太阳小肠经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如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眼病等。经络所经之处的疾病,如肩背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