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知识: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静脉注射药物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给药方式,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危重病人的抢救。但精神麻痹、技术不熟练、忽视病房巡视、缺乏相关药理知识,往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甚至造成组织损伤,加重患者痛苦。护士应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为了寻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避免和减轻静脉渗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行们进行了多次讨论和尝试。现就静脉输液渗漏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报告如下。

1的渗漏破坏因素

造成静脉漏伤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以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引起渗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是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阳离子溶液,例如氧化钙和葡萄糖酸钙;高的

渗透液,如50%葡萄糖和20%甘露醇;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的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溶液占35%,抗肿瘤药物占5%。

1.2机械性因素机械性损伤多因穿刺技术不熟练,一剂后重复穿刺,血管选择不当,特别是小儿活动针固定不稳,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当,患者长期输入及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尤其是在四肢末梢循环不良的部位,如手背、足踝内侧。

1.3身体及外界环境因素:患者血小板数量多,静脉注射部位弯曲,血管充盈度差,患者不配合,尤其是患儿头皮静脉较浅,易滑落,深度难以掌握。由于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经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回流到心脏,所以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会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较大的分支,不易滑动固定,易外渗。

预防静脉外渗

2.1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定期观察患者,特别是意识障碍患者,勤观察输液情况。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的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远端肢体到近端肢体静脉。各种静脉的交替使用为受损血管提供了充足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好、位置合适、顺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针要插满,抽血要抽到一半,证明针真的完全在血管里,再把针固定好。

2.2正确掌握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静脉应用强刺激性药物应正确掌握方法、浓度和输注速度。比如成人碳酸氢钠的浓度一般是5%,而新生儿是1.25%。静脉滴注的氯化钾浓度一般在0.3%以下,输液速度每分钟30滴左右。除了严格控制滴速,钙的静脉滴注也要勤换。

3静脉外渗的治疗

3.1减少静脉外渗带来的疼痛。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的细胞毒性。

3.2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溶液及化疗药物的外渗治疗,如肾上腺素、阿拉明、葡萄糖酸钙、甘露醇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学者认为,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等高渗溶液外渗超过24小时就无法恢复。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色转为暗红色,导致局部充血。如果局部热敷使温度升高,新陈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组织坏死加快,热敷就不能用了。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等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只要药物不加思考外渗就给病人热敷,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3.3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比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0% ~ 40%碳酸氢钠冷敷治疗,效果很好。

3.4中药湿敷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注射氯化钾、红霉素、10%葡萄糖酸钙等药物引起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而引起的炎症症状。中药湿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静脉渗漏损伤的主要因素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如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机械性损伤,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其浓度和静脉注射速度,加强护理观察,尽量避免药物渗漏。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适当选择热敷、冷敷、药物敷贴或拮抗剂注射。如果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