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乳腺肿瘤
肿瘤乳腺疾病一般由郁怒、肝脾受损、气滞痰凝所致,成为“乳中结核”。
乳腺结核: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结核。这是一种乳房结核性疾病。因其病变晚期,常有虚结核的表现,故命名为乳腺结核。脓液溃烂后稀如痰,故又称乳痰。
其特点是:病程进展缓慢,开始时乳房有一个或几个肿块,如梅子状,边界不清,骨肉相连。该病临床少见,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1%。多见于20 ~ 40岁的已婚育龄妇女。
这种疾病的名称最早见于《外科手术原理》,在《外科手术的巨大成功》中有更详细的论述。医宗的《金镜》也指出:“情况虽小,不可轻忽。久拖不决,又变成乳痈乳岩。”
中医认为多是由于体质虚弱,肺肾阴不足,阴虚导致实火,火灼津液为痰,痰火凝成核;或者肝郁化火,阴津耗尽,痰凝气郁。
乳房癖:乳房区域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硬结,称为乳房癖。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乳腺纤维瘤。此病是乳腺常见的肿瘤疾病。
其特点是:乳中结核,形似鸡蛋,表面光滑,推动,一般单个。常见于20 ~ 25岁的年轻女性,发病率约占乳房肿胀的10%。
这种病的名称最早见于汉藏典籍。这种疾病的症状在《清代疾病经验选辑》中有所描述。《外科真解》指出有岩变的可能,说:“宜节制饮食,以泄怒气,忌乳岩变”。其实是一种体验。
中医认为多为情志内伤、肝郁痰凝所致,痰瘀交结乳房。比如《选医生大全:论乳腺冲浪高手》里说:“乳腺上瘾...是因思而伤脾,怒而怒而肝,而郁。”或因冲任失调,气滞痰凝所致。
乳腺增生:是一种乳腺非炎症性疾病。
其特点是:乳房包块,经前胀痛加重,经后缓解。好发于30 ~ 40岁的女性,是一种常见病。
这种病是现代医学的叫法,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为了不与现代医学中的乳腺纤维瘤混淆,单独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郁怒所致,肝郁气滞;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湿蕴结,使肝脾俱伤,痰气交结,瘀血成块。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蕴所致。
咀嚼肌病:在男孩、女孩、儿童或中老年男性的乳晕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腺瘤。是乳房发育不良。
其特征是在乳晕中央有一个扁圆形肿块。分为男性乳房发育不良和儿童乳房发育不良两种。前者见于中老年男性,后者见于10左右的少男少女。
这种病的名字最早见于《疮疡经验》卷二,也叫你的病。
中医认为,男性因肾气不足,失去肝的支持;这个女人因为她的任命失去了平衡。《疮痈经验书》说:“此病因女十五六岁,经络会通,或一月两次,或月子不通。”说明本病的发生与冲任经络有关。简而言之,就是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养,气滞痰凝所致。
汝嫣:发生在乳房的肿块,硬如石头,塌陷后看起来像个洞穴,称为汝嫣。
其特点是:乳房胀大快,质地坚硬,塌陷后鼓起如莲花或菜花。它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占全身各类恶性肿瘤的7 ~ 10%,仅次于女性的子宫癌。其发病率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在40至60岁的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大约在更年期。
男性乳腺癌比较少见,约占乳腺癌的1 ~ 2%。发病年龄比女性晚。
乳岩的发生与生育和泌乳的关系,目前尚无共识。一般认为,生育和母乳喂养可以降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
汝嫣病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的《女子全方》,同时也记载了初期和后期的症状及原因。宋代的疮疡经验书明确指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元代的《丹溪心法》不仅详细描述了汝嫣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还记载了男性患汝嫣的情况。明正宗外科对这种病有比较详细的认识。医案金镜提出乳突晚期腋窝、胸壁受累症状。
中医认为:
(1)乳房属阳明经,乳头属厥阴肝经,导致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日久不愈;脾伤是由于运化异常,痰浊内生,脾肝受损,经络不通,痰瘀并乳所致。
⑵冲任为血海,担当主胎,冲任之脉在肝肾。冲任失调,月经不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因为其发病年龄多见于更年期前后,与冲任失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