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失眠?失眠是怎么引起的?

中医关于失眠的理论主要有四种:阴阳消长理论、营卫运动理论、心主神明理论、脑主神明理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说法,但医生往往根据临床侧重,现代中医对失眠机理的讨论也是基于此。

中医睡眠理论总结了阴阳睡眠理论、卫气睡眠理论、神治睡眠理论。以阴阳睡眠理论为基础,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睡眠理论是阴阳学说的体现,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神主睡眠理论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形式。失眠总结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失眠、湿困失眠。在他对睡眠的理解中,也强调了阴阳的主导作用。人的情绪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心脑活动的范围。而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绪,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密切相关。

中医对失眠有丰富的辨证论治。近年来,许多医生从临床实践中探索其机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辩证观点。

1.从五脏论治失眠有学者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在肝,影响五脏,照顾五脏之固证。倡导“五脏皆失眠”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其他脏腑,作出辨证论治体系,并由此制定失眠的辨证论治方案。

2.精神情志的治疗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将失眠分为忧虑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采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清心安神、调理肝脾等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从昼夜节律来看待人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的生理活动,失眠就是这种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作者提出了治疗失眠要因时制宜。

4.从心肾相交来说,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所有的治疗方案都需要回到“火引本,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亏虚型、心火旺盛型、经络瘀滞型、痰湿阻滞型。

5.肝脾论治失眠的很多病因病机都与肝脾失调有关。失眠中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