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的邪恶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释4参考文献附件:1治富歇方子2治富歇穴位3治富歇中成药4富歇1拼音fú xié古籍中

2英文参考隐邪【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注:伏邪是指不立即发病的致病因素,而藏在体内的致病因素也指这一类疾病[1]。《伤寒杂病论》第二卷:“万恶有客,有恶有行,有隐有邪...所谓温病之邪,在于原膜,如鸟窝,如兽窝,不为营寨、禁卫所合,药石不能及。到其发,邪毒渐扩。”《伤寒论》又称“付琪”[2]。气滞为病证之名[2]。又称潜温症[2]。《伤寒论·通脉法》:“老师说:气郁之病,要用心治...旧者若泛气,当以脉治之。”程无忌注:“冬觉寒,藏于经中。如果你不马上生气,那就叫付琪。”(见《伤寒论注》)付琪的学说源于《内经》。比如《黄帝内经·苏静文·怒向天庭》:“冬伤寒,春会病暖。”另一个例子是《黄帝内经·苏文热论》:“凡患伤寒者,必在第一夏至日得病,第二夏至日得病”。关于邪灵隐藏的部位,众说纷纭[2]。王进束河《伤寒论》说:“寒毒藏于肌肤,春为温病,夏为至夏病。”宋城无极认为,邪恶“潜伏在经络(静脉)中。”吴明也可以认为邪潜伏于源(见《温病论》)[2]。王庆·于颖说:“如果你在这个温度生病,你会从里到外表现出症状,这是从血液开始,然后到气。”(见温精卫叶《外生温暖》)[2]。潜气学说对温病非常重视,尤其是王孟英将温病分为外感热病和潜热病[2]。后人认为那些一开始看不到表证,但一开始看到内热甚至血热证的,都是热病,比如春温、暑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