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盛行于哪个朝代?
清代盛行芋头。
芋头,中药学名。它是天南星科芋头的根茎。分布在华南和华北。具有健脾补虚、消积解毒的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厌食、消渴、瘰疬、腹块、肿胀、疣、鸡眼、疥疮、烫火伤。
形态特征
湿香草。根状茎卵圆形,通常有许多小球茎,棕色,具缘毛。基生叶2-3片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厘米,绿色,基部鞘状;叶片椭圆形,长20-50厘米,厚,盾形,顶端短而尖,基部耳形,钝头,全缘波状。花序梗通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的长度不等,一般约20厘米长。
管为绿色,长约4cm,厚2.2cm,椭圆形;屋檐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船形,边缘卷进去,浅黄至绿白色;穗长约10cm,比佛焰苞短。雌花序位于下部,长3-3.5厘米,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长3-3.3厘米,雄花序位于上部,长4-4.5厘米,顶端骤然变窄,附属物呈钻形,长约65438±0厘米。二月至八月开花。
扩展知识:
芋头是一种多年生块茎植物,通常作为一年生作物栽培。盾形的叶片,叶柄长和胖,绿色或紫红色。植株基部形成短茎,逐渐积累养分,成为肉质鳞茎,称为“芋头”或“母芋头”,球形、椭圆形、圆形或块状。母芋每节都有一个脑芽,但中下节的腋芽活性最强。
芋头是一种多年生块茎植物,通常作为一年生作物栽培。盾形的叶片,叶柄长和胖,绿色或紫红色。植株基部形成短茎,逐渐积累营养,长成肉质鳞茎,称为“芋头”或“母芋头”球形、椭圆形、圆形或块状。
母芋每节都有一个脑芽,但中下节的腋芽活性最强。第一次分菜,形成一个小鳞茎,称为子芋,然后从子芋中发生孙千,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曾孙或玄孙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