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玄参科地黄属)
生于海拔50 ~ 1100 m的山坡和路边荒地,因地下根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为中药之一,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材按炮制方法分为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差异。根据《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之药;地黄是滋补品。另外,地黄在初夏开花,花量大,红紫色,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多年生草本植物?[2]?黄体高10-30 cm,密被灰白色多细胞绒毛和腺毛。根茎新鲜时肉质,黄色。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成莲座状,向上强烈退化为苞片,或在茎上逐渐退化为互生;叶片卵圆形至长圆形,顶部绿色,底部略带紫色或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具不规则圆形齿或钝锯齿,齿偶数;基部逐渐变窄成梗状,叶脉上凹下凸。
花的茎长0.5-3厘米,细长,弯曲后隆起,在茎顶端略呈总状排列,或几乎全部单叶散生于茎上;花萼钟形,花萼1-1.5厘米长,密被多细胞长柔毛,长白色毛,有10条凸脉;萼齿5枚,长圆状披针形、卵圆形披针形或有点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前面各有2枚裂齿,使萼齿总数多达7枚;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筒状弯曲,外面紫红色,(另一变种,花黄色,背面绿叶)为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黄紫色,外紫红色,两面为多细胞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雄蕊4枚;药室呈长方形,长2.5毫米,宽65438±0.5毫米,基部分叉,使两药室常呈一条直线排列。卵巢年轻时有两个腔室,年老时有一个腔室是隔膜撕裂形成的,没有毛发;花柱顶端扩展成两个片状柱头。?[3]
蒴果卵圆形至长圆形,长1-1.5厘米。开花结果期为4-7月。
地黄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产品远销香港、澳门、东南亚和日本。?[5]
加工:(熟地黄)⑴取干净的地黄,用酒炖至酒味完全吸收,取出,风干至表皮粘液略干,切成厚片或块,晾干。每100kg地黄,用黄酒30 ~ 50 kg。(2)取干地黄,蒸至黑润,取出,晒干至八成干左右,切成厚片或块状,晾干。?[7]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味甘,性寒。?[6]?地黄:味甘,微温。?[7]
归经:归心、归肝、归肾。?[6-7]
适应症:地黄性凉,味甘、苦,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阴虚血虚肾虚的人吃了还是挺有好处的。此外,地黄还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凝血、降血糖的作用。?[8]
生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治疗发热伤阴、舌红、烦渴、斑疹、吐血、鼻衄、咽喉肿痛。
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可用于治疗发热、舌红、烦渴、阴虚内热、骨蒸乏力、内热止渴、吐血、鼻衄、斑疹等症。?[6]
地黄:滋阴养血,填精填髓。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出血、头晕耳鸣、须发早白。?[7]
用法用量:鲜地黄:12 ~ 30g。生地黄、熟地黄:9 ~ 15g。?[6-7]
贮藏:鲜地黄用沙掩埋,防止冻结;地黄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止霉变和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