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部城市群概况
基本原则:一是互利原则。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以产业分工协作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重组,实现“双赢”、“多赢”和利益共享。二是创新优先原则。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转变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业和投资环境,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第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定位:逐步把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中心。逐步使这一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试验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综合实验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全国具有发展活力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发展目标:以2005年为基础,到206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到2065年,年均增长14%,到2020年,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5年平均增长15%,2065年平均增长438+00%,2020年平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到2010年年均增长22%,到2015年年均增长20%,到2020年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65年实际年均增长65,438+02%,到2065年年均增长65,438+05%,到2020年年均增长65,438+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到2065年实际年均增长65,438+00%,到2065年年均增长65,438+05%,到2020年年均增长65,438+03%。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70%,2015年达到80%,2020年达到85%。按照有序分工、结构优化、统筹发展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集群。立足“哈大”城市中心枢纽作用,沿“哈大”发展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构建“一核四带六群”的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
建设沈阳特大经济核心区: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和科技R&D、创新基地,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化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建设超强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中心城市。
建设四个经济开发区:通海工业大道经济区以沈曦工业走廊为基础,共建一条从沈阳经辽阳、鞍山至营口的通海工业大道。这条大道包括沈曦工业走廊、沈阳近海经济区、沈辽工业走廊、安海经济区和营口沿海工业基地,与四市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形成良好衔接,促进辽宁腹地和沿海地区良性互动发展,成为带动辽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沈铁工业经济带以102国道为中心,南起蒲河新城,北至毛家店镇。成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大型工业项目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基地,铁岭承接沈阳及国内外其他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聚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沈本工业经济区北起沈阳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南至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本溪工业加工区、南芬循环经济区。在空间发展方向上,以钢铁深加工产品、现代中药、旅游业发展为突破口,建设精品板材生产基地、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加工基地、现代中成药制造基地和旅游休闲服务基地,最终实现沈阳对接,向辽阳、鞍山、丹东延伸发展。沈抚工业经济带立足沈阳“东优”、抚顺“西联”战略,实现资源共享、生态建设、功能开发和提升。以母亲河为主轴打造神府工业生态环境景观带,打造神府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居住、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区。
发展六大优势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集群以沈阳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建设区域性装备制造业R&D一体化总部,零部件加工向周边城市转移。将鞍山建设成为冶金成套设备生产基地,增强抚顺、本溪的配套能力。辽阳将建成特种设备生产基地,营口将建成船舶生产基地。石化产业集群主要以抚顺为中心,发展炼油、乙烯、催化剂和精细化工。建设北方重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以辽阳为核心,发展炼油、乙烯、芳烃三大产品链,建设全国重要的芳烃和化纤原料基地。沈阳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氯碱化工,鞍山、本溪利用焦化副产品资源,铁岭利用煤炭资源重点发展煤化工。钢铁产业集群以鞍钢和本钢为主体,以营口新鞍钢和抚顺特钢为辅助支撑,打造钢铁产业和钢铁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拉长钢铁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集群是以沈阳新纳米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鞍山、本溪的新钢铁材料产业链,抚顺、辽阳、营口的新材料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是要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备、软件等核心产业,以及建设生物工程、通信电子、民航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医药产业集群是以建设国家级新药研发平台、参与国际中药生产经营标准制定为主要方向,培育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创新型网络化医药产业发展集群。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一轴三区六区”物流网络体系主框架。沿沈营线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物流主通道;发展沈阳、鞍山、营口三大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装备制造物流产业带,以沈阳南部、鞍山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物流产业带,以抚顺、辽阳为重点的石化物流产业带,以本溪、鞍山为重点的钢铁物流产业带,以沈阳、辽阳、海城、营口为重点的轻工物流产业带,以沈阳北部、铁岭、抚顺西部、辽阳、鞍山为重点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促进区域旅游发展,以沈阳为中心,加快旅游资源整合,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与交通、农业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全面开通与国内省会城市和热点旅游城市的直航。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会展和中介服务,建设沈阳区域性金融中心,培育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高,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中介服务机构。根据《东北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哈大发展轴沿线城镇建设的总体布局,辽宁中部城市群划分为三个都市圈和四个城市开发区。
三大都市圈:大沈阳都市圈以沈阳为中心,结合抚顺、本溪、铁岭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通海工业大道经济带、沈抚工业经济带、沈本工业经济带、沈铁工业经济带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中的带动作用。安辽都市圈结合鞍山和辽阳的地缘相近和优势互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通过建设安海经济带和沈辽工业走廊,向南拓展鞍山、辽阳市区,向北毗邻海城,促进鞍山、辽宁一体化发展。营口都市圈是结合我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加快营口港建设,推进营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增加城镇规模,发展大营口都市圈。
四个城市开发区:铁岭-营口城市开发区,是东北哈尔滨镇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轴。沈抚城市开发区是推进沈阳和抚顺城市化,促进抚顺东部发展的主轴。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轴线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沈阳-本溪城市开发区是沈阳辐射丹东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沈阳-阜新城市发展带是促进辽西发展的重要轴线。加强中心镇建设,提高城市经济规模,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加快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完善网络。建立功能齐全、交通便捷、内外衔接、管理科学的多方式多层次立体交通体系。
首先是区域公路网建设。重点规划实施沈阳至康平、抚顺(南杂木)至草市(辽吉界)、丹东至海城、桓仁至永陵、丹东至通化等高速公路。形成沈阳绕城、辽宁中环、沈阳至铁岭、沈阳至抚顺、沈阳至大连、沈阳至丹东、沈阳至彰武等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的区域公路主骨架。支持沈曦工业走廊相关道路设施建设。
二是区域铁路交通建设。重点建设连接铁岭、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的哈大客运专线,实施沈阳枢纽东环、沈阳集装箱物流中心项目、本溪枢纽。通过建设沈曦工业走廊铁路、沈丹客运专线、高新线、姬神线、沙沙线,提高通道的供给能力和运营效率。同时,以沈阳地铁为中心枢纽,推进区域城际铁路建设,辐射到抚顺、本溪、铁岭、辽阳、鞍山等城市,形成放射状城际铁路交通网络。
三是支线机场建设。加快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升级改造,拓展新的航空运输通道。扩建沈阳至桃仙机场高速公路、沈阳地铁南延工程,建设机场西出口道路,全面改善机场旅客集疏运条件,强化机场枢纽地位。
四是区域性港口建设。营口港将重点推进鲅鱼圈港四期工程和A港池建设,启动仙人岛新港区开发,加快集装箱、铁矿石、钢铁、油品等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运输设施建设。
五是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一、二期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沈阳石佛寺水库供水工程和本溪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加快中心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遵循“节能优先、多元供应、改善结构、协调发展”的能源安全原则,统筹区域能源开发利用,科学有序引导和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强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区域外稳定能源供应能力。
首先是保证区域煤炭工业的发展。实施神煤集团洗马煤矿改扩建、富源集团东露天矿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和铁煤集团长城窝堡煤矿改扩建新项目。加快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程,发展煤炭生产加工、煤电联营、煤化工等项目,延伸煤炭产业链。
二是保证地区力量的发展。重点推进铁岭电厂二期、清河电厂、调兵山市煤矸石发电、抚顺电厂供热分公司、沈阳金山、沈阳浑南、沈阳西、沈阳北、国电鞍山、本溪热电、辽阳煤矸石热电、营口华能等热电联产项目。
三是发展区域性可再生能源。推进抚顺地区桓仁抽水蓄能电站和小水电项目建设。加快法库、开远、昌图、调兵山市等县(市)风电项目建设。
四是加快能源向境外输送。加快建设省际原煤运输通道,完善东北骨干电网体系,建设蒙东呼伦贝尔至鞍山500千伏DC输变电通道、辽宁至吉林500千伏输变电通道,引俄入辽,提升区域外受电能力。支持陕京二线、俄罗斯油气、中海油油气田开发、大连LNG等天然气进口项目建设。,确保油气的稳定供应。一是土地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多渠道挖掘未利用地、库地、废弃地和低效用地潜力,盘活土地存量。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和实施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完善土地交易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流转,加强土地产权和资产管理。
二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建设跨流域调水和城市水源工程,有计划地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和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的面积,促进污水利用。限制发展耗水量高、污染重的建设项目,加强节水技术改造,加大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和处理设施投入,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建立新的节水用水价格机制,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
三是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统筹矿产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抚顺、铁岭煤层气、油页岩、鞍山、营口菱镁矿及煤系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开展矿产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培育循环经济矿山企业。一是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加强电力、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污染治理,有计划地搬迁改造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建设环城防护林。
二是加强区域水污染控制。以辽河污染治理为主线,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点源治理为重点,实施环境污染防治。省级开发区和县(市)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达到规定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开采、产品制造、产品消费、资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全过程管理,建立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或行业之间中循环、社会生产消费大循环三个循环层次,形成较为完整的内部产业链和资源综合利用链。
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落实本地区节能减排任务和责任,严格控制产生二氧化硫排放项目的市场准入条件,强化项目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遏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淘汰钢铁、铁合金、电力、煤炭、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一是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坚持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无障碍流动。
二是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同区域市场。构建统一的内外市场体系,实现要素资源开放循环,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参与国际国内分工。
三是建立区域互动机制。深化辽宁中部城市群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合作,以沈阳至营口海上通道为基础,形成沿海、近海、腹地优势互补、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东北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搞好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