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止泻药
治疗腹泻的方法有很多。李仲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泻九法,即轻渗、升、凉、舒缓、安神、收酸、运脾、温肾、敛涩,在泻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止泻只是其中之一。
止泻药涩涩,入肺经或大肠经。有涩肠止泻止痢的作用。多用于大肠虚寒或脾肾虚寒所致的慢性腹泻、痢疾。
(一)常用止泻药
1、五味子:酸、甘、温。入肺、心、肾经。收敛收敛,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煎服,36g磨衣服,1 3g。
注意事项: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起时不宜使用。
2、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痛,生津止渴。煎服,3 10g,大剂量可达30g。外用适量,将木炭捣碎或炒熟研成粉末外用。宜炒炭止泻止血。
注意事项:表邪内盛者不宜服用。
3、五倍子: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止咳发汗、涩肠止泻、止遗精、止血、祛湿敛疮。煎服,39g服用药丸和药粉,每次1 1.5g。外用适量。研磨,外敷或煎服,熏洗。
注意事项:湿热泄泻者勿用。
4、罂粟壳: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涩肠止泻,涩肺止咳止痛。煎服,3克。止咳蜜炒,止血止痛醋炒。
注意:过量或连续使用本品会上瘾。不要用于咳嗽或腹泻与最初发病的邪恶。
5、诃子: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嗓。煎服,3 10g。宜煨肠止泻,宜用润肺清热利咽。
注意事项:如有表邪内湿热瘀阻者,请勿使用。
6、石榴皮:酸、涩、温。入大肠经。涩肠止泻,杀虫,收敛止血。煎服,3 10g。取汤剂生用,取丸、散炒,止血炭炒。
7、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煎服,39g每次0.5 1g。内服的话,一定要煮熟去油。
注意事项:湿热泄泻者勿用。
8.赤石脂:甘、涩、温。入大肠、胃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煎服,10 20g。外用适量,研细,洒于患处或敷用。
注意事项:湿热瘀阻、腹泻者勿服用。孕妇慎用。害怕官方的桂冠。
9.梁:味甘、涩、平。入胃经。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止白带。煎服,10 20g。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2)常用止泻方剂
1,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济方》
包括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木香、诃子和罂粟壳。
用法:锉削粗糙。每次取二两(6g),水一灯半,煎至八分熟,温服后再吃。忌酒、面、生食、寒凉、腥臭油腻食物(现代用法:* *为粗粉,每服6g,水煎去我,饭前服用;亦作汤剂,水煎去me,饭前温服,剂量按原比例递减)。
功能:涩肠化滞,温脾肾。
主治:慢性腹泻痢疾,脾虚寒证。泄泻过盛,滑坠,甚至脱肛,腹痛,温压,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2.桃花汤(伤寒论)
成分:赤石脂、干姜和粳米。
用法:取三味,水七升,饭煮至熟,去我,温服七次,赤石脂粉一寸见方(6g)每日三次。如果一剂治愈,不要服用其余的。
功能: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腹泻持续时间较长,大便带脓带血,颜色较暗,腹痛似温压,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缓弱或细。
3、申思丸《内科小结》
成分: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和吴茱萸。
用法:上为末,用一碗水,生姜四两(120g)、红枣五十枚,煮干,枣肉为丸,大如桐子。每次服用50或70丸(6 9g),饭前服用(现代用法:将上述五味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克,捣碎,用适量水榨汁,用上述粉末制成药丸,干燥。每次9g,每日1.2次,睡前用淡盐水汤或温开水冲服;同样作为汤剂,加入生姜、大枣煎服,睡前温服,用量按原比例减量)。
功能:温肾健脾,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型肾性腹泻。五更泄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慢性腹泻,腹痛温热,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3)针刺止泻
1.急性腹泻:针刺中脘、舒天、足三里、阴陵泉。寒者可留针,用艾条灸或隔姜灸,热者用泻下针法。
2.慢性腹泻:针刺脾俞、中脘、章门、舒天、足三里,肾虚则与命门、关元有关。针灸可作为一种补药,艾灸可用于中脘、舒天、关元和命门,以温暖脾肾。
1,高。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余甘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4、李继安、曾昭。《中国中医学术语言综合治疗原理与针灸》: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