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型肠道感染的制作方法
1处理方法
1.1中医治疗
主要症状:腹泻,便溏或脓性血便,大便急或不畅,灼痛,腹痛,热而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或细。治疗原则:清热燥湿解毒,宽中止痛。处方: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5g,黄连10g,黄柏10g,秦皮10g,葛根10g,当归10g,白芍10g,木香10g。葛根舒筋清热,升阳止泻;秦皮能清肝热,止痢;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滋阴止泻;当归、芍药和甘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苍术、厚朴湿而广。热盛者加金银花、黄芩;湿重者加茯苓、泽泻、木通、车前子;在食用者中加入山楂和神曲;体虚者可加入黄芪、党参、阿胶。服用方法:煎服1剂,分两次服,每次服前100-150ml,早晚各服1次,保持* * *。用输液管拔针,每分钟插30滴* * *慢慢滴。停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 *药液一定要用纱布过滤,防止药渣堵塞输液管。
1.2西医治疗
(1)感染控制:根据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和氟胍酸是常用的。补液:轻度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可用静脉输液。血管扩张剂和碱性药物可用于治疗休克,调节微循环障碍,纠正酸中毒。支持对症治疗:止泻药可用于腹泻过多,伴有心力衰竭、脑水肿、肺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的患者。应及早给予对症治疗。
2经验
湿热型肠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肠道感染类型。多在夏秋之交,受湿热疫毒之气侵袭,郁于中焦,湿热郁滞,气滞血瘀,气血与湿热疫毒相碰,化为脓血;因传播异常而发生腹泻;若肠内有热,则急泻;湿热互结,导致发泄不适;湿热下注* * *热;湿热过盛则烦,热而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沿脉数等于湿热之象。湿热型肠道感染多见于疾病的急性期。
活动期,患者病情危重或处于疾病发展高峰期,高热持续,症状逐渐加重。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根据中医辨证属于湿热型肠道感染,所以可以用中药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白头翁;黄连;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柏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副伤寒、霍乱和阿米巴滋养体有抑制作用。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故可止泻止血,与其他中药合用可明显改善症状。结合西医治疗,可加强其抗菌作用,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
保留中医有两个目的。其中一种可以在细菌到达病变部位时直接抑制肠道内细菌的生长。* * * Di * *可以清除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和有害物质,减少对肠道黏膜的损伤,恢复结肠功能,维持正常的内环境。中药的应用范围很广,但也有严格的禁忌症,如痔疮严重、过度衰竭或有严重心脏病、肠道出血的患者。结肠癌和直肠癌引起的肠梗阻患者应在医生的密切监督下使用。
提醒你:这个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型肠道感染的偏方来自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