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药物半衰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病理状态对半衰期的影响,药物代谢、排泄系统和机体其他功能的紊乱都会改变半衰期,分三个方面描述如下:
肾功能异常
当肾脏疾病或休克、除冰等肾外原因导致肾功能下降时,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尤其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影响最大。例如,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正常半衰期分别为2.5和3.5小时,而当肾功能受损时,它们分别延长至52-100小时和72-96小时。因此,当肾功能异常时,只需72-96小时给药一次即可达到治疗浓度。
肝功能异常
肝病会改变肝细胞代谢药物的能力。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能存在代谢紊乱,如安替比林、利福平、甲磺隆、氯霉素、异烟肼、戊巴比妥和保泰松。由于安替比林代谢缓慢,其血浆半衰期可长达197小时。
其他因素
如内分泌(性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激素)异常、胃肠功能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等都可以影响药物的半衰期。
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
对心脏病的影响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往往或多或少会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器官或某些部位的血流减少,进而导致一些药物无法消除。
对肝功能疾病的影响
肝病患者用药往往会导致药物的一级消除和K值的改变。这是因为肝脏中含有微粒体酶,可以帮助需要在肝脏中代谢的药物分解。如果肝脏有病,各种药物酶的活性会降低,所以中药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会明显延长。此时,如果仍按常规方式给药,会导致药物在患者体内缓慢蓄积,增加药物中毒的概率。同时,活动性肝炎患者往往存在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的问题,白蛋白浓度降低会导致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降低,从而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因此,肝功能差的患者在使用需要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时,应适当减少或禁用氨茶碱、氨苄西林、地西泮、异烟肼、氯霉素或林可霉素。
药物半衰期的含义和意义
药物清除的速度是多少?半衰期(T1/2)?快递。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作用)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消除快的药物T1/2短,消除慢的药物T1/2长。t 1/2 5次后,药物浓度降至3%左右,可认为基本消除。给药间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对于肝肾功能差的患者,半衰期相对延长,如果常规给药,有中毒的危险。
T1/2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很好的指导。
1,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调整用药间隔。
2、根据连续给药的半衰期,估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3.估计停药后药物的消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