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学名5英文名6柴胡别名7来源8原植物形态9产地10采收及初加工16生药学性状6543 8+02性味性向13功效主治14用法用量15化学成分16药典标准166.3性状16.4鉴别16.5检查16.6提取物16.7银柴胡饮片16.7.1炮制16.7.2性味归经16.7.2可与适应症16.7.4用法用量65438

2英文参考词根stellariae dicotomae[朗道汉英词典]

银柴胡[湘雅医学词典]

银柴胡[湘雅医学词典]

刺五加根[湘雅医学词典]

《湘雅医学词典》

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 DC柴胡概述

银柴胡是中药的名称,发表在《本草纲目》上。它是长叶石竹的干燥根。[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记载了该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称银柴胡(La)(中药术语(2004))

5英文名starwort root(中药术语(2004))

6.DC柴胡的别名。是牛胆根和沙参。

沙参、人参[2]。

北柴胡的原产地DC。是DC柴胡的干燥根。银线繁缕轮叶珊瑚。[1].

柴胡是繁缕的根。[2].

柴胡是石竹属植物披针叶柴胡的根。

8原始植物形成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簇生,分叉数次,节稍膨大且有密毛。叶对生,披针形,上面疏生毛或几乎无毛,下面有短毛。聚伞花序,花梗薄和具柔毛;萼片5,披针形,白色边缘,膜质;花瓣5,白色,近等长于萼片,先端2裂;雄蕊10;子房上位,花柱3,丝状。蒴果近球形,成熟时先端6裂。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干燥的草原或裂缝中。

9产地柴胡主要产于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2]。

10采收及初加工8月~ 10挖根、去须根、清洗、晒干。

11生药学根呈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 ~ 40厘米,直径1 ~ 2.5厘米。表面呈淡黄色或黄白色,有扭曲的纵向皱纹和根痕,有洞状凹陷,俗称“沙眼”。顶部有密集的疣状茎痕,俗称“珍珠盘”。硬而脆,易断,断面有裂纹,皮薄,木材中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12银柴胡味甘、苦、凉。入肝、胃经[2]。

13银柴胡的功效与主治具有清虚热消疳之功效,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损、小儿疳积。

银柴胡具有清热凉血、缓解虚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体虚骨蒸、阴虚久疟、小儿疳积消瘦、虚热吐血、鼻衄、崩漏[2]。

用法用量14银柴胡汤,3 ~ 9g [2]。

15柴胡的化学成分中含有糠酸、6,8-二吡喃半乳糖苷、汉黄芩素和6c吡喃半乳糖苷脂。味道微寒微甜。

银柴胡含有皂苷、菠菜甾醇、银柴胡环肽I和豆甾醇葡萄糖苷[2]。

16药典标准的银柴胡16.1称为银柴胡。

银柴胡

银柴胡

16.2来源本品为繁缕的干燥根。春夏植株发芽或秋后茎叶枯萎时,进行挖掘;栽培品在种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采挖,去除残留茎、须根和沉积物,晒干。

16.3特征本品为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 ~ 40厘米,直径0.5 ~ 2.5厘米。表面浅褐色至浅褐色,有扭曲的纵向皱纹和根痕,多孔洞或圆盘状凹陷,俗称“砂眼”。当从砂眼中破碎时,可以在褐色的裂缝中看到细沙。根的头部稍膨大,有密集的疣状芽、茎或根茎残渣,俗称“珠盘”。硬而脆,易断,断面不均匀,松散,有裂纹,皮薄,木材中有黄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品种下部分枝扭曲,直径0.6 ~ 1.2厘米。表面浅黄褐色或浅黄褐色,纵向皱纹细腻明显,细枝根痕多为点状凹陷。砂眼很少。根冠上有许多疣状突起。断面纹理比较紧密,裂纹少,略粉,木材径向纹理不明显。它尝起来有点甜。

16.4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大于10。塞子的内层很窄。韧皮筛管群明显。形成一层,形成一个环。木质部发达。x射线宽达10行细胞。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砂晶,在射线细胞中较为常见。

(2)取本品粉末65438±0g,加入无水乙醇65438±00ml,浸泡65438±05分钟,过滤。取2ml滤液,置于紫外灯下(365nm)观察,显示明亮的蓝紫色荧光。

(3)取本品粉末0.65438±0g,加甲醇25ml,超声65438±00分钟,过滤,将滤液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根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在27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16.5查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5.0%(附录ⅸ k)。

16.6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测定浸出物,以甲醇为溶剂,不得少于20.0%。

16.7银柴胡饮片16.7.1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成厚片,干燥。

16.7.2性味与归经味甘,微寒。入肝、胃经。

16.7.3的功能与主治:清虚热,消疳热。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损、小儿疳积。

16.7.4用法用量3 ~ 10g。

16.7.5储存于通风干燥处,防止虫蛀。

16.8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