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术会议?
中国科协副主席、学术与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静海院士介绍2011—2012学科进展情况。李静海院士表示,从近年来学科发展趋势看,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加强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战略关键,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针对学科的未来发展,李静海院士提出了三点思考:一是要注重提前研究学科的演化规律;第二,要促进基于问题的学科交叉融合;第三,深入分析知识体系,推进学科改革。
这些趋势分析是在2011-2012研究空间科学等23个学科进展的基础上形成的。2011年,中国科协组织有关全国性学会开展了空间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科发展研究,完成了23卷学科发展系列报告和2011-2012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共近800万字。在这23个学科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也有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学科。特别是今年新增了4个发展较快的交叉学科,加强了对交叉学科的支持。
中国科协学术与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陈云台院士介绍2011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情况。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性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群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我国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2011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注重提高学术质量和出版能力,积极发挥主编对期刊质量的引领作用和编委会的作用。期刊的学术和出版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重要数据库中的影响力指标显著提升,国际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引文报告显示,中国科协43种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排名第一,在61学科分类中占70.5%;中国科协35种科技期刊在影响因子学科中排名第一,占57.4%;中国科协40种期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居本学科第一,占65.6%;其中26种同时排名第一,占该类期刊的72.2%。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2010中国百强学术期刊”中,有66种期刊来自中国科协。在“2010年度国内最具影响力的100篇文章”中,有54种学术期刊的68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学科发展是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推动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建立了年度学术建设会议制度,旨在凝聚科技集体智慧,促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服务国家发展、民生和社会需求的战略需要,通过研究我国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促进科技工作者。这是中国科协为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而实施的重大学术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国科协组织94个全国性学会开展了91相关学科发展研究,编辑出版了155册系列学科发展报告,发行30多万册。65438+3000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科发展讨论,7000多名专家撰写了学科发展报告。经过六年的实践,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与出版已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趋势分析,以及其中蕴含的鲜明的学术风格和学科文化,逐渐显示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引起科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引起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的关注,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性学会作为同一科学主体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原始创新,中国科协自2006年起建立了学科发展研究发布制度。
2011年,中国科协组织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等23个全国性学会对各自学科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编辑出版了23卷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和1卷综合研究报告。总结23个学科近年来的重大突破和最新进展,探讨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把握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
一、近年来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
(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瞄准前沿科技领域,发挥团队研究、交叉融合、集群创新等科研优势,高度重视事关国家全局和战略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空间科学、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例如,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空间工程和深空探测已成为主要国际科技竞争的热点。近年来,中国在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遥感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以月球科学为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成果丰硕,探月工程正在进入“落月”阶段。实施探月工程二期、三期,加紧载人登月成为重要任务;2012年2月6日,中国发布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取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图像,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图像。该影像图总数据量约为800GB,影像颜色一致、层次丰富、清晰,将对深入研究月球的详细形态和结构、探索和开发月球发挥重要作用。
(2)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原创性和重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各大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例如,中国的空间科学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空间物理领域,我国实施的“地球双星计划”与欧空局的“Cluster计划”合作,形成了对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获得了多空间层次、多时空尺度的科学数据,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果:提出了磁层亚暴的“锋”触发理论,以及。
(三)应用研究的支撑作用显著。
应用研究着眼于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 * *技术,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向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化,更加紧密地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特别是在解决农业技术、能源资源、医药卫生、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等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科技惠民生的重大问题上。
如在仪器科学技术领域,完成了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标准的建立,主要解决航空、航天、航海等装备的电子设备交流高频大电流的溯源和现场校准问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变压器方案建立了交流高频大电流国家标准,交流大电流可直接溯源到1安培自主研发的国家标准。量值传递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四步过程,相比国际13步大大减少了传递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积累。解决了国际上尚未解决的电流引起电阻发热对误差影响的技术难题。
二、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一)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越来越全面和复杂。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和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已成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学科之间、科学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此次发布的23个学科的进展来看,很多重大科技突破都来自于学科之间的全面交叉融合。例如,空间科学涉及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气象学、大气科学、材料科学等许多学科。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探测取得重要科技成果,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技术,载人航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下一步建设空间站、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所有这些成就都是以空间天文学和空间物理学为基础的。
(二)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原始动力。
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国计民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形成了科学技术和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和产业进步的结合,有助于发现和提炼重大科技课题,在解决国家安全、能源资源、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环境生态、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各学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从而有效推动学科快速发展。
如作物科学领域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需求,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粮食产量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八连增”、首次突破5.7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加强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战略关键
基础研究是科学的基础,是技术的源泉,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对增强各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相关学科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对学科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学、生理学、进化论和病理学的重要基础。中国在黄瓜、白菜、马铃薯等蔬菜作物,人参、金蝉等名贵中药材,鹅、朱鹮、鲤鱼、石斑鱼等动物的基因组测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园艺领域,绘制了这些作物的全基因组详细图谱,全基因组的编码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解决了葫芦科植物染色体进化问题,揭示了马铃薯自交衰退的基因组基础,找到了马铃薯生长发育和抗性的重要基因。
(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把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空间科学领域的许多突破性科学成果,都与创新型人才队伍密切相关。“双星团计划”通过对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获得了多空间层次、多时间尺度的科学数据,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据此,空间物理研究团队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2010杰出团队成就奖”,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通过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得出三点启示:
(1)注重学科发展和演变规律的超前研究。为了促进自主创新,加快学科发展,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科发展规律的超前研究。在尊重学科发展演变连续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科发展的前瞻性,通过揭示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文化特征,真正明确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瞄准前沿,超前部署,增强学科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能力。做好学科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使学科建设目标和部署更加明确,构建适合创新型国家的学科发展体系,有效推动学科快速发展。
(二)以问题为导向,促进跨学科融合。
在解决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和影响国家经济进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各类资源,在逐步交叉、渗透、融合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增长点,萌发新的学科。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自主创新的过程。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进一步推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从而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要深入分析知识体系,推动学科变革
对现有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理清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强交叉学科知识的研究和积累,确定学科的对象、范畴和功能领域,重建学科知识体系,使其内部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自身优势更加明显,从而促进学科的合理发展和改革,增强促进新兴学科萌芽和优势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凝聚研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