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马兰的别名5马兰的营养成分6营养价值分析7马兰的适宜人群8马兰的治疗功效9马兰的食用建议65438 +01中医词典马兰11.1.1马兰的别名11.2来源与. 5化学成分11.6马兰的药理作用12全国中草药汇编马兰12.1拼音名12.2别名马兰12.3出处12.4原形6 .5438+02.5性味12.6功能主治12.7用法用量马兰12.8备注12.9摘录13中华本草马兰13.1来源13。. 2拼音名称13.3英文名13.4马兰别名13.5来源13.6原形13.7产地分布13.8性状13.9马兰的药理作用65 438+03.10性味13.166

2英文参考印度马兰草[湘雅医学词典]

概述马兰为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及根。马兰的根茎细长圆柱形,多数浅棕色根和表根附着。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叶互生,叶皱缩卷曲,花淡紫色或结果。轻微的呼吸,淡淡的涩味。它的叶子在北方被用作包粽子的绳子。

4马兰别名马兰又叫紫菊、步菊、马兰头、刺参、马兰菊、钱球串、红烧菜、路边菊、蟛蜞菊。

马兰的营养成分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10克,脂肪1克,粗纤维45克,碳水化合物13克,钙650毫克,磷170毫克,铁10毫克,硫胺素0.3毫克,核黄素0.65毫克。

马兰的营养价值分析马兰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凉血止血、利尿消肿的作用,富含胡萝卜素,能清热去火,增强人体免疫力。

7马兰适用于一般人群,但孕妇慎用。

8马兰的食疗作用马兰性寒,味辛,有清热凉血、利水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牙周炎、结膜炎、乳腺炎等的辅助治疗。[1]

马兰性辛凉,归肝、胃、肺经;

马兰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凉血止血、利尿消肿的功效;

马兰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痈肿疖淋。

9马兰的食用建议1。烹饪时,马兰可与多种肉类食材混合,但加热时间不宜过长,以快为佳;

2.炒菜的时候,可以用少量的炒马兰做底或边。

10马兰推荐食用量为每餐25 ~ 50g。

11中医词典马兰马兰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本草补[2]。

11.1马兰的别名路边菊花,鱼串,鸡肠[2]

马兰的全草或根。分布在中国各地。[2]

11.3性味辛、苦、凉。入肝、胃、肺经。[2]

11.4功能主要用于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2]。

1.治疗咯血、吐血、鼻衄、崩漏、肠炎、痢疾、黄疸、水肿、尿淋、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煎服:15 ~ 30g。[2]

2.治疗外伤出血、疖肿、乳腺炎、蛇咬伤。夯实。[2]

11.5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油中含有乙酸龙脑酯、双戊烯、辛酸和萜类化合物[2]。

马兰药理作用11.6马兰提取物具有镇咳、抗惊厥和加强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2]。

12《全国中草药收藏》马兰12.1拼音名称m m m兰

12.2马兰的别名鱼泥鳅串,泥鳅串,鸡肠,田边菊,路边菊,水草,脾草。

12.3来源本品为马兰马兰马兰、茵缇克丝紫菀、博尔东尼亚。,紫菀。用全草或根入药。夏秋收获。清洗,使用新鲜或干燥。注:马兰(法国。)kitam。【法国蒙古紫菀。]和马兰有异曲同工之妙。

12.4原多年生草本,高30 ~ 80厘米。地下有纤细的根茎,白色,匍匐,多节。早春只有基生叶,茎不明显。初夏,地上茎较高,基部青紫,光滑无毛。单叶互生,近无柄,叶倒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深秋的花,花头。瘦果扁平倒卵形,冠毛少,较弱,易脱落。

12.5性味辛、苦、寒。

12.6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止血、消食化积的作用。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疗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12.7马兰为0.5 ~ 1;取适量外敷,新鲜产品捣碎敷于患处。

12.8备注(1)对于出血热,可与仙鹤草、苋菜、菊花、侧柏叶等止血药合用。治咽喉肿痛,可与板蓝根、筋骨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同用。治疗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大黄、白花蛇舌草等药同用。可与凤尾草、萹蓄、瞿麦、海金砂、车前草等药同用,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膀胱、小便刺痛。此外,还可用于蛇咬伤。鲜全草洗净捣碎敷患处,也可与野菊花、半枝莲同用。

12.9摘自《中国中草药国家收藏》

13《中华本草》马兰13.1源于《本草纲目》。

1.本草笔记:马兰,盛泽旁。闻起来像紫茎泽兰。北方人看它的花叫紫菊,紫得像单朵菊花,还有山兰花,生在山边,像刘的叶子,无丫,对生,花心略黄赤。也是大破血,可以用。

2.《中国医学大辞典》:马兰根露,马兰根蒸露也。辛凉,无毒。散结清热,破瘀治痔。

13.2拼音姓名m m兰

13.3英文名Indian Kalimeris Herb,印度马兰的草本植物

13.4马兰别名:紫菊、千菊、鸡肠、马兰头、刺参、马兰菊、蟛蜞菊、鱼泥鳅串、红马先蒿、日本菊、、獐牙菜、红马兰、马兰青、路边菊、庞。

13.5来源药材基础来源:菊科植物马兰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和动物矿物名称:印度马兰。贝普。[印度紫菀]

夏秋两季采收,很少使用或晒干。

13.6原始形态的马兰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cm。根茎有匍匐枝。茎直立,上部有短毛,下部有分枝或自下而上。叶互生;基部逐渐变窄成有翅的长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6厘米,薄65438±00厘米,宽0.82厘米,薄5厘米,先端钝或尖,齿钝或尖,中部或上部边缘有小尖,或有羽状裂片,两侧有细毛或上面具;上部叶小,无柄,全缘。花头单生于枝条末端,呈稀疏的伞状排列;总苞半球形,直径69毫米,长45毫米;;总苞片23层,呈叠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长约2mm,内层倒披针形,长达4mm,顶端钝圆或稍尖,上部具草状,有稀疏短毛,边缘有膜质和纤毛;舌状花1层,1520,筒长1.51.7毫米;舌质淡紫色,长10mm,宽1.52mm;;管状花长3.5mm,筒长约1.5mm,短毛。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极扁,长1.52mm,宽约1mm,褐色,浅色,边缘有厚棱,上部有腺毛和短柔毛,冠毛长0.10.8mm,易脱落,长短不等。花期5月,结果期865438+10月。

13.7栖息地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野、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在全国各地。

13.8性状鉴定根茎细长圆柱形,多数纵线浅而细,脆而易断,切面圆柱形,直径23mm,表面黄绿色,纵线细,脆而易断,切面中央有白色髓心。叶子互生,叶子枯萎卷曲,大部分已经折断。完整的压扁后呈倒卵形、椭圆形或针盖状,短毛。有的在枝顶有闭合的花序,花淡紫色或结果。瘦果倒卵形,长方形,平,有毛。轻微的呼吸,淡淡的涩味。

马兰的药理作用13.9马兰乙醇提取物对动物有镇咳作用;还具有抗休克作用,加强戊巴比妥钠的促眼作用。对小鼠有微弱的镇痛作用[1]。

13.10有刺激性味道;性冷淡

13.11经络和肺;肝脏;胃;大肠经络

13.12功能主要用于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吐血;出血;血痢;塌陷和渗漏;创伤性出血;黄疸;水肿;浸出浊度;冷;咳嗽;喉咙痛和关节痛;痔疮;痈肿;丹毒;婴儿营养不良

13.13马兰的用法用量:汤剂,1030g,鲜制品,3060g;或者捣碎果汁。外用:适量,捣实;或水煎熏洗。

13.14孕妇要小心。

13.15各种说法1。《本草纲目》:马兰、紫茎泽兰治血同功。对人们治疗痔疮、漏痔有效。春夏取原料,秋冬晒干的,不用盐,不用醋,用白水煮,喝其汁。或者用酒煮,烤成糊丸,饭喝,仍用煎剂,加少许盐,每日熏制。

2.《本草正义》:麻兰,最解热,能专血,止血凉血,特别特别。凡温邪、深入营、痈肿、血热、溃烂等证候,均允许专药。内服外用,用途广泛,也是清热解毒的重要产品。说它破了血,又生了新血,这是夸张的说法。

3.《日华子本草纲目》:根茎叶、破血、滋养新血、止鼻血、吐血、合金疮、止血痢、解酒毒及各种细菌毒素;敷蛇咬。

4.本草纲目:根和叶治疟疾,急性腹痛和痔疮。

5.《本冯静元》:治妇女尿浊痔疮。

6.药林纲要:补肾,祛寒湿,暖宫,杀虫。治疗小儿疳积。

7.《质疑本草》:浇汁黄疮无名肿。用董蜜捣烂均匀,将无名肿毒敷于阳证,未溃者可散。

8.《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止血,消痈解毒。

9.四川中医志:消食化积,胸中满胀,祛湿热,利小便,清热,止咳,解毒,治蛇伤。

10.云南中草药:根: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痛和小儿疝气。

11.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清热解表。治疗外感风热

13.16摘自《中华本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