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问我“大麦水能祛湿吗?”统一回复:中医六类湿邪

昨天又有一个患者在微信上咨询我,说喝青稞水不能祛湿,这些经典问题。

特意在这里写一篇文章。统一回复。

经常问这个问题的人总觉得“湿湿的”。需要吃点东西去湿气。

似乎湿气是万恶之源。

而我们人体是需要湿气的,不需要多余的“湿浊之品(水、痰、瘀)”和“分布不均,妨碍气机”。

燥湿是人体一对永恒的矛盾。

如果完全没有湿润的湿气,人会觉得干燥;

如果没有干燥的调节,人们经常会感到潮湿和困倦。

潮湿的来源

中医认为,天的六气(风、寒、夏、湿、燥、火)作用于大地和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人体根据天地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由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日月地五星的引力影响,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应运而生,湿土为主气的时间主要在立秋、楚暑、白露三个节气,时间为7月22日至9月23日,此期间雨露比其他时间段多,9月23日-165438+10月22日为阳明燥气的主令人们更容易感到干燥。

所以一般来说,湿气的来源在天空。如果太复杂,可以简单理解为天气(雨、雾)。

但有句话说得好,在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人不能改变天地的变化,但人不应该人为的死去。

所以,如果湿气的外因是天气,内因就是人的不小心,比如在潮湿的地方涉水,淋雨。这里还得多说一句。我的一些病人真的太随便了。很多时候下雨不打伞,靠自己坚强,或者认为小雨无伤大雅,往往疾病就是从这些小习惯开始积累的。

而且清晨在雾露未开之前起床,感觉空气清新。

但是近年来,中国人摄入了更多的水果和蔬菜,喝茶的频率更加普遍,所以很多人都是湿内生的。症状:胃部不适,舌苔黄腻,口渴不喝水,全身乏力,微热少汗,小便短赤,脉缓,伤胃。

所以总结一下,潮湿的原因分为:

外因:天气(连续下雨或间断下雨)

内因:住湿涉水,淋雨露湿,爱吃水果,爱喝茶喝酒,久坐少动。

现在回答患者之前的问题,喝青稞水可以祛湿吗?

喝薏米可以祛湿,但是不能祛湿,因为湿气聚集的部位不一样。

根据位置,我们把湿邪对人的影响分为:

水分分类

1.潮湿:

1)表面潮湿:是由于生活在潮湿和涉水中,衣服被雨水和露水弄脏而引起的。

症状:头胀痛,胸闷,舌苔白滑,口不渴,身重而痛,发热乏力,小便长,脉缓或弱。

此湿在表,宜用风药、辛散法解表汗。

常用中药:羌活、防风、白芷、桂枝、麻黄。

2)屋内湿度:原因是喜欢吃水果蔬菜,喜欢喝茶喝酒,久坐少动。

症状:胃部不适,舌苔黄腻,口渴,倦怠,微热,少汗,小便短赤,脉缓。

此湿在室,有利小便,疏通之法可从小便解决。

常用中药:滑石、薏苡仁、茯苓。

2.中湿:脾胃长期虚弱,有痰在其中。如果是适中的,说明打了,而且是急的。

症状:类似中风之证,但脉象缓慢,无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这时候喉咙里肯定有声音,或者是湿湿的气息。

这个时候应该是:开窍化痰,用苏合香丸比较好。

弄湿身体:

原因:连续降雨后天气晴朗潮湿。

症状:头部好像被什么东西盖着,全身不舒服,四肢无力,脉搏缓慢。

治法:祛湿止微汗。

常用中药:白术、白术、麻黄、桂枝。

如果发热少汗,小便短赤,说明湿邪侵袭了身体深部。此时以清热为好。

常用中药:滑石、茯苓、炙麻黄。

4.湿热:

成因:夏秋之交,暑热至千年之际,以湿土为主序,暑热渐退,使人与暑湿同病;

症状:体热,多汗,舌苔黄湿,小便黄,易感烦渴,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

如果大便困难,肛门灼热,白带发黄,就要开汗孔疏通。

常用中药:滑石、木棉、槐花、大黄。

5.寒湿:

原因:体内阳虚,先湿后寒。

症状:头出汗而身不出汗,全身关节痛,不能侧身,按痛,尿清,脉紧。

治法:辛热燥湿。

常用中药:干姜、生姜、附子、肉桂。

6.潮湿温度

原因:夏末秋初,身体阳虚湿重,有时感觉有气或污浊之气。

症状:恶寒,头痛,多汗,胸闷,苔厚腻白或厚腻黄。

治法:凉化积滞

常见的中药:薏苡仁、杏仁、豆蔻、薄荷等。

除以以上,

如果

湿气在肠胃,腹胀如鼓,除非甜大戟,否则走不掉。

湿微而不十分明显于脏腑及皮外,故可作为二术(苍术、白术)与厚朴、半夏燥湿之品。

小肠、膀胱内湿气导致湿气不利,可用二苓(茯苓、猪苓)、车前草、泽泻疏通利尿。

最后总结一下,祛湿的方法:

如果水量减少:

有许多死水:

根据湿气的位置不同,用法也不同,但无非是发汗和利尿两种方法。

但世间万物都有利有弊,祛湿就好,好吗?

凡是辛辣、燥热的,如附子、白术、半夏等。

凡是渗性淡,利湿的,如薏苡仁、车前草、茯苓等。

凡香而湿者,如豆蔻、补骨脂、羌活等。,(像春风一样,风吹湿衣服,把它们吹干)

以上产品用了很久,但都有偏差。如开头所说,湿去则燥起,伤胃(胃湿)肾(肾主水)。

(以上药品仅供参考,因人而异。请咨询你的医生。不要自己拿!!)

———————————————————————————————————————————————————————————————————————————————————————————————————码字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