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书,里面有关于用药禁忌症的文字,如:得、用、惧、恶、反。这是什么意思?
在中医中,根据疾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性地组合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伍之间会有一些相互作用。前人把草药的应用和药物之间的配伍归纳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七情,即单向、互需、互吸、互畏、互杀、互恶、对立。其中,除了单线是指单药治疗外,其余均为药物配伍。相须是指将性能和疗效相近的药物联合使用,能明显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合用,可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相配是指具有一定性能和疗效的主辅药相配合,辅药可以帮助主药提高疗效。如黄芪与茯苓合用,可增强黄芪的利水消肿作用。互畏是指两种药物协同作用,一种药物的作用和毒副作用可以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比如生姜可以抑制生半夏或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见十九怕)。自相残杀是指一种药物可以减少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副作用。例如防风可以减轻和消除砷的毒性。互相残杀和互相恐惧,其实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相互厌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可以相互牵制或破坏,使效果降低甚至丧失。比如黄芩可以减弱生姜的温热作用。反之,则意味着两种药物合用会产生毒副作用。比如甘草与甘遂配伍会产生副作用(见十八矛盾)。
内容
(一)七情相融
1.意义
所谓“七情配伍”,也叫七情配伍,药物七情。除了“单线”外,都是从二元配伍的角度,探讨单味中药简单配伍后性味的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临床应用的七大基本规律,是中医方剂的基础。
2.内容
1。单线:即单一药物的应用不需要其他药物的辅助就能发挥预期的治疗效果。比如沈度汤,只用人参益气固本等。
2。相须:即性能相近的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合用,可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匹配:即两种具有一定性能和疗效的药物一起使用,一种为主药,一种为辅药,辅药可以增强主药的疗效。比如以益气利尿为主的黄芪,辅以茯苓,可以增强黄芪的益气利尿作用。
4。恐惧: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可以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果生半夏的毒性可以通过生姜降低或消除,那么半夏是怕姜的。
5。自相残杀:即一种药物可以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力。比如生姜可以降低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所以云曦生姜杀死半夏。
6.。对立:即两种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可降低甚至失去另一种药物的原有疗效。比如人参讨厌萝卜籽,因为萝卜籽会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反之:即两药合用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附子对半夏,甘草对甘遂。
如上所述,在药物的七情中,只有六项讨论药物的基本配伍。其中,相互强化、相互促进意味着协同,相互恐惧、相互残杀意味着衰减,相互邪恶意味着衰减,反之则意味着增强。
(2)君主、大臣和助理大使
1.所谓“君、臣、佐、使”,就是从多药的角度来探讨每味药在方剂中的地位以及配伍后性效的变化规律。
2.内容
1.君药:即对处方主要症状或病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体现了方药的主要方向,其他诸力居方药之首,所以是方药构成中不可或缺的药物。
2.臣药:有两层意思,一是辅助君药加强主病主证的治疗,二是兼病或兼证。
3.辅助药物:有三层意思。一类是佐药,即辅助君臣药物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直接治疗继发证的药物;二是佐药,即用于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物毒性或强烈作用的药物;三是抗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与君药性质相反的药物,在治疗中起到补充作用。
4.引起毒品: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诱导月经的药物,即处方中直达病症的药物;二是调和药物,即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使之协同除恶。
兼容性禁忌:十八个对立面
十八反列出了三组对立药物,分别是:甘草、大戟、海藻、芫花;附子(川乌、附子、草乌)、半夏、瓜蒌(瓜蒌、瓜蒌子、瓜蒌子)、川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芨;藜芦、沙参、丹参、玄参、苦参、阿莎丽和芍药(赤芍和白芍)。
十九种恐惧
列出了9组19种相反的药物,具体为:硫磺、砷、狼毒大戟、矮牵牛、丁香、姜黄、附子、草乌、犀角、硝石、松节油、人参。
除了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些药性温和的药物,称为平药。因为退热药的作用不如寒凉药或温温药明显,实际上虽然有寒、热、温、凉、定五气,但习惯上仍称之为四气。一般来说,药性温和的药物,由于药效温和,可以与感冒或热病合用。
味道是药的味道。五味是五种不同的味道:辛、甜、酸、苦、咸。
辛辣味是辛辣味(如生姜)或辛辣味(如薄荷、冰片),能散气、解气。一般发汗药、解气药都有刺激性味道。
甜味就是甜味,有缓解和滋补的作用。一般能调和药性和滋补的药物多为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一般能止汗止泻的药,大多是酸的。
苦,有泻火(意思是有很大的清火作用)、清热、燥湿(意思是苦而干的药物可以去湿气)、泻下的作用。有些退烧药和泻药是苦的。
咸,有泻下、软坚之功(可消散软硬块)。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些有腹泻泻药的药物都是咸的。
另外,还有清淡的味道。平淡,我们的意思是平淡。因为淡味药没有明显的味道,其实虽然有辛、甜、酸、苦、咸、淡六味,但习惯上还是叫五味。
每种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特定部位。治疗某条经络或几条经络的疾病,属于这条经络或这些经络。归属是功能的归属,经络是脏腑经络的总称。
归经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和所治疗的具体疾病和证候。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内外的作用,所以在生病的时候,它们在生理上是协调的,相互影响的。因此,表证可以影响脏腑,而里证可以反映在体表。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结合参考,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得出归经。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是,归经理论的应用必须考虑脏腑与经络的关系。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的,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临床用药中往往不能简单地使用某一种药物。还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脏腑经络定位,不要和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淆。再者,归经是基于用药后的机体效应,而不是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