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除夕的由来?

除夕的由来是指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正月初一)相连。“除夕夜”里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除夕是“月穷旧岁尽”的意思。人要革除旧部,革除旧年,来年意味着获得新的一年。这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夜。所以这期间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去旧换新,消灾祈福。

周秦时期,每年岁末都要在宫中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走瘟疫之鬼,称为“充军”,后来又称为除夕的前一天,即大年三十。除夕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

除夕是一年中最难忘的夜晚。除夕夜,是最热闹最喧闹的夜晚。刚一抹黑,孩子们或男青年们就已经带着香放鞭炮了,东响西响,大胆地放大鞭炮,年轻的一个一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出头来,别的孩子则双手捂着耳朵,紧张而焦急地等待着。头发白了也忘不了这一幕。

除夕夜的习俗除夕夜主要有三项活动:吃团圆饭、祭祀、观察新年。

除夕夜。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做饺子,南方人做年糕。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年糕的声音像“年糕”,这些都是好运的好兆头。

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闻起来像是过年合家团圆。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条鱼代表着“富贵”和“年年有余”,象征着来年“富贵吉祥”。属于一种摆设,不能碰。

各地年夜饭的习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各有特色,如苏州、北京、台湾省等。在苏州的除夕,每个人都要等待从乔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当钟声穿过漆黑的夜晚,到达千家万户,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寒山寺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午夜钟声都会响起,民间称之为“分夜分钟”。这座钟已经成为苏州方圆几十里外人们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的钟声仍然出现在诗歌中,最受欢迎的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月亮落下了乌鸦,冷冷地啼叫着,睡在枫树上,睡在江边的渔巷里。

苏州城外城内孤独的寒山寺,半夜响起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依然遵循着亘古不变的习俗,钟声分分钟敲响。在姑苏城乡,一年的最后时刻,广播里都会传来寒山寺的钟声,报告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和鞭炮声,把古老寒山寺的钟声作为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年夜饭更忙,祭祖、接神、接灶。在祭拜神灵和祖先的仪式开始时,整个北京城淹没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人们还在自家院子里撒芝麻秆,全家人踩在上面,称为“踩老”,寓意长寿。除夕夜,彻夜灯火通明,人们辞官守岁。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所有家庭的饺子也做饭,人们尽情享受。

除夕在台湾省不叫除夕,叫“中国大年初一”。下午,在大厅的神龛前供奉祭品。晚上,一家人烧香跪拜,然后向长辈告别。然后就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桌子上摆满了菜,桌子下面放着一个火盆。《围炉》给除夕夜带来一个高潮。远离家乡的游子,无论多忙都会赶回家团聚,除非万不得已。除夕夜过后,他们点蜡烛守岁。媳妇给长辈添寿。他们不能早睡。他们坐得越久,他们的长辈就活得越久。这说明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