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除人体的湿热?

湿热是中医的内涵,指湿热酝酿于中焦的脾胃、肝胆。湿是重浊黏稠的邪,容易影响行气的循环。若与热邪同用,则湿热难清,热蒸则阳气伤更重。临床表现为热缠绵,午后高热,体重重,精神疲乏,嗜睡,恶心,厌食,腹胀,便溏,或黄疸。多见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和钩端螺旋体病。

这里说的湿热,属于杂病范畴,不包括发热中的湿热。杂病中常见的湿热类疾病有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肺湿热证,各有其方。本文根据临床实践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脾胃湿热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食脂肪、酒、奶酪过多,导致脾胃湿热过盛。脾胃湿热郁结,必然影响脾胃运化升降,故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饮、小便黄、大便稀溏、不适,部分患者还出现皮肤黄、苔腻、脉滑或慢等。为了治疗此病,笔者常将茵陈蒿汤(茵陈蒿24克,栀子15克,大黄6克)与五苓散(桂枝、茯苓、泽泻、猪苓各9克,白术15克)合用。苔黄腻者,去桂枝,加黄连6克;苔白腻者,加藿香9克,砂仁6克;苔白腻,腹胀重者,加厚朴15g,苍术9g,陈皮9g;呕吐者,分别加半夏12g,生姜12g。

2.肝胆湿热证多由肝胆湿热之邪,或肝胆气滞,导致胆汁引流不畅,湿热化生所致。其症状或表现为胁痛,心烦口苦,易上火,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或上交所不解,阴囊湿疹,女子阴部瘙痒,或黄溢等。或者表现为右胁下剧痛,痛而拒按,恶心呕吐,甚至畏寒高热,身目黄,苔厚黄,脉滑等。(此病多为西医诊断为毛细血管性胆管炎或胆石症合并感染)。前者用龙胆泻肝丸,后者用四逆散(柴胡12g,枳实18g,白芍15g,甘草6g)和香连丸(木香12g,黄连9g)加茵陈和金钱草各30g,半夏和竹茹各60g。对于便秘患者,大黄9克,厚朴15克,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3.肠内湿热多由夏秋湿热外感之邪,内伤饮食寒凉,化生湿热,肠内下灌,大肠失导所致。其疾病主要是腹泻或痢疾。腹泻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不适、大便黄褐色;痢疾的特点是腹泻、脓血、腹痛、内急、背重,二者均可伴有发热、口微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虽然治疗要清热利湿,但选方用药不同。前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8g,黄芩12g,黄连9g,甘草3g);后者宜用白头翁汤(白头翁30g,秦皮15g,黄连9g,黄柏9g),或用木香、白芍、槟榔、枳壳。

4.膀胱经湿热是由于外生湿热蕴结膀胱经,或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下注膀胱经所致。其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尿浊黄赤、小便短而不利,或尿中有沙砾,并伴有舌红、苔黄厚、脉滑。宜清热利尿通淋。如果没有砂石,就要用八正散(徐变、点曲、栀子、木通、滑石、车前草、大黄、甘草)治疗。对于有沙砾者,笔者常以自拟通淋排石汤(金钱草30g,石韦18g,葵花籽、车前子、茯苓、生地15g,泽泻、竹叶、木通、鸡内金9g)随证加减。如果结石太大不容易排出,先用激光碎石,再吃这个方子。

5.心里湿热一般不叫湿热壅肺,叫痰热壅肺。所以如果湿在肺里,就会变成痰。痰可以热肺,也可以是肺中湿浊,久滞所致。或者是邪热入肺,把肺液熬成痰,痰热郁结于肺所致。其症状为咳嗽气短,胸痛,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应清热化痰。笔者常用千金维精汤(芦根18g,冬瓜子15g,薏苡仁30g,桃仁12g)加桔梗,大力治疗。对于有发热和哮喘的人,麻杏石干汤(麻黄6克,石膏30克,杏仁12克,甘草6克)比较合适。如痰如脓,量腥臭,加鱼腥草30克,金银花30克治疗。反复使用有效。

总之,湿热的不同部位不仅有不同的表现,而且用的方子也不同。所以,如果医生只知道湿热,不知道湿热在哪里,就不能开药。B09.3

湿热及湿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