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版)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2012版)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疫毒经口鼻入,湿热侵脾肺,传至四肢,熏口咽,发展为疱疹,出现发热、咽痛、流涎、厌食、便秘等症状。严重者邪毒过盛,湿热生风,表现为高热、易休克、肌肉抽搐、痈肿,甚至厥阴郁结,导致。

这种病多见于婴幼儿,而婴幼儿又是阴阳两虚的孩子,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重症传播迅速,应密切观察并积极治疗。临床表现:手足口部丘疹、疱疹,发热或不发热,神疲乏力,流涎,咽痛,厌食,便秘,舌淡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紫红色。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

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该药物组合物包括黄芩、藿香、连翘、金银花、滑石、牛蒡子、飞机草、薏苡仁、通草、青蒿、甘草。

用法与用量: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而定。每日1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中药灌肠方:广藿香、败酱草、黄芩、青蒿、栀子、生薏苡仁。

外治:靛蓝粉、双料侯丰粉、薄冰粉等可用于咽部疱疹。

中成药: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金珍口服液、秦岚口服液、小儿赤翘清热颗粒、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临床表现:高热、易休克、肌肉抽搐、生痈或四肢无力、呕吐、嗜睡,甚至昏厥,舌暗红或绛红,苔黄腻或干,脉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祛湿,熄风镇惊。

基础方:清瘟败毒汤合焦玲钩藤汤。

该药物由石膏、大黄、栀子、黄连、钩藤、天麻、菊花、薏苡仁、羚羊角粉、全蝎、僵蚕、牡蛎组成。

用法与用量: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而定。每日1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中药灌肠方:酒大黄、石膏、生薏苡仁、钩藤、天麻、桂枝。

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心血丹等。临床表现:热盛,昏厥,手脚冰凉,面色苍白,唇紫,气短,口中有粉沫(痰),舌质紫,脉数快慢,或断肠脉,指纹紫。

治疗:解毒、开窍、益气、解郁、回阳、逆救。

基础方:安宫牛黄丸合参附汤或生脉散。

该药物包括羚羊角、天竺黄、石菖蒲、郁金、红参、麦冬、附子。

用法与用量: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而定。油炸,经常食用或鼻饲。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临床表现:乏力,纳差,或四肢无力,舌红,苔薄腻,脉细。

治疗:益气养阴,祛湿通络。

基础方:生脉散。

该药物由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炙甘草组成。

用法与用量: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而定。每日1剂量,水煎服,分3-4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