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传承发展与名医成才规律。

历史不仅是一把尺子,也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回头看看中医的发展,看看名医的成功之路,反思一下自己。

中医从古至今的发展有很多流派,各个流派的争鸣也是中医发展的永恒动力。伤寒派、温病派、脾胃派、寒凉派、滋阴派、温补派等。,各校各有所长,竞相发展各校的目的只是为了对疾病有更清晰的认识,为了更好的治疗挽救生命。

中医的发展、传承、创新缺一不可。河间学派由擅长治疗热病的刘开创,极力主张六气皆可化为火,后被后人归入寒学。他的弟子有穆达煌、景山塔、马宗素、张从正等人,景山塔传到罗志,再传到朱震亨。朱震恒既是继承又是创新。他的“互火说”源于刘的“火热说”,又对其作了很好的补充。滋阴学派始于朱丹溪。继刘之后,善用寒凉药物,主张治病祛邪。他用了三种方法:发汗、呕吐和下法。同时,他还丰富了情志治病的方法,被后人称为“攻其炼狱”。中医的发展需要继承,也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来自同一所学校的朱震亨和张从正,却创造了不同的学校。看得出来,他们还在思考,学习老师治病的方法,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方法。优良的传承,勤奋的思考,创新,中医流派的不断碰撞、交融、发展,为治病救人、防控防疫提供了许多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回顾中医大师的成长规律,我们发现他们离不开以下几点。

1.首先要注意医德,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和正确性。

王先生尊重他的医生同行,并不吹嘘他高超的医术。北京的妇孺都知道他。

2.熟悉人文学科,顺利学医。

了解人文是了解中医学习方法的必经之路。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你将很难阅读医学经典,熟悉医学原理。同样,你的心胸不够宽广,对待疾病的心胸不够狭隘,很难灵活运用经典,治疗也不顺利。

3.研读经典,从正门进入室内。

任应秋先生说,只有学好经典,才能事半功倍。经典是源头,主干的生长也有利于我们发展支流,治病的药物有理有据。经典需要终身学习,结合临床反复学习。

4.名师引荐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古语有云,“名师出高徒”,“上梁不正下梁歪”,河间学派从刘开始,学徒成为名医,一脉相承,以牺牲为代价开创了学派。老师传授经验,教会学生如何少走弯路,可谓事半功倍。就像名医马二琴,精通性情,治病救人,但如果他不跟他的老师学,那要花他很多倍的时间。

5.要勤奋,要有思想,要兼收并蓄。

善于思考和辨别,终身好学,兼收并蓄。袁鹤火先生虚怀若谷,精益求精,不闭关自守,兼收并蓄,集各种学说于一炉,一生谦虚好学。蒲福洲先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杰出代表。为了学习更多的方法,治疗更多的疾病,他一生都在学习阅读,直到双目失明。

名医成功之路艰辛,医德当头,一生研读经典,追随名师,勤于思考。每一步都需要自律,需要毅力,需要一颗治病救人的谦卑之心,需要一颗精益求精的医学之心,需要一个救人的肩膀。看着他们思考自己,相比懒惰的我,我从来没有读过经典。我有很强的羞耻感,为自己是学生却浪费时间而羞愧,为未来而羞愧。

如果认识不够,那就上进,努力走好自己选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