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牛的生活习性

羚牛群集性强,往往十只以上动物一起活动,多达二三十只,甚至上百只。到了冬天,集群会更多。扭角羚的队伍很有纪律性,强壮的公牛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母牛和小母牛在队伍的中间。牛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低很多。但是孤独的公牛和群居的羚牛的性情是非常不同的。当牛群移动时,强壮的个体领头走在最后,其他成员一个接一个地走在中间。平时牛群活动的时候,一般会有一个壮汉站在高处看着、守着。如果敌人受伤了,第一头牛就会带领牛群向前冲,势不可挡,直到脱离危险。成年男性通常喜欢过孤独的生活,所以被称为“独牛”;还有2-3个共生体,称为“对牛”。

羚牛主要成群觅食,但也看到单独觅食的羚牛。野外共见到146只羚牛***1090,其中50只单独出现,占见到的羚牛总数的4.6%;成群生活的羚牛个体数占95.4%。在研究期间,羚牛的最大种群为59只,其中超过50%的羚牛出现在大于15的种群中,平均种群规模为108 94 (n = 96)。藏羚羊往往通过低沉的吼声传递位置信息,从而达到聚集在一起,一起觅食迁徙的目的。羚牛觅食运动的吼声发生在从一个觅食区走到另一个觅食区的过程中。发出声音时,羚牛的头不会抬起来,也不会东张西望。它的头仍然处于向下向前觅食的姿势。母牛在喂食过程中有时会从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吼声,会让群体中的其他个体朝着自己活动的方向移动。如果母牛在来到陡峭的地方时改变了移动方向,它的低吼声会使紧邻的几头牛改变方向,而其他较远的牛不会去陡峭的地方,而是朝着声源的方向走去觅食。母牛的吼声起着极其明显的作用,这说明群体内个体间的交流在羚牛群体的觅食迁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山羊一样,羚牛几乎吃掉了所有能伸到它宽大嘴巴的植物,它的食物包括至少100种植物,甚至多达300种。所以它有很多种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作用,可以抗病。它还喜欢舔岩盐、硝酸盐或喝盐水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森林里盐多的地方往往是牛群的聚集点。春天,羚牛以禾本科、百合科的草、竹笋和竹叶以及一些灌木的嫩枝叶为食。夏天迁移到高处收集维生素和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以植物的果实为食,冬季进入高山平台或阳光充足的山区,以箭竹、冷杉等灌木的树皮和嫩枝为主食。

研究区海拔差近2000米。随着不同海拔地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植物的生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选择高质量的食物,羚牛会进行季节性和垂直迁移活动。在2月初至3月底的寒冷冬季,羚牛基本上在海拔1800-2000米的地区活动。此时,羚牛更喜欢选择支撑梁背风侧的半坡作为栖息地,吃树皮,吃橘子、竹叶、苔藓。每年春天来临后,羚牛活动场所的植物没有发芽,但发芽的植物出现在气温提前回暖的较低海拔,于是羚牛开始向下迁徙觅食。5月,羚牛转移到海拔1500米附近的地区,以鲜嫩的食物为食。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高海拔的各种植物逐渐发芽生长,羚牛也逐渐向上迁徙觅食。到了6月底,羚牛基本上迁徙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6-9月,羚牛主要在高海拔地区活动。随着高山植物的枯萎、落叶,6月5438+10月,羚牛开始再次向低海拔迁徙,穿越羚牛冬季生活的海拔区域,以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的一些落叶灌木和小乔木为食,6月中旬下移至11700米附近11,然后移回冬季栖息地。

羚牛主要在白天觅食。在研究期间的96只羚牛中,有75只在进食,5只在行走,16只在休息。在单独看到的50只羚牛中,265,438+0只在进食,265,438+0只在行走,8只在休息。扭角羚的觅食活动多见于早晚,早晨和黄昏更为活跃。羚牛凭借其强壮的身体和力量,可以随时赶走冠鹿、麝、瞪羚等有蹄动物。所以,没有天敌。叉角羚虽然体型臃肿,行进时弯腰驼背,步履蹒跚,但必要时可以跳过2.4米高的树枝,或者用前腿和前胸对付挡路的树干,使其弯曲直至折断。根据谢勒博士的测定,叉角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轻松弯曲或折断直径为12.7厘米的树干。

夏季一般是羚牛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羚牛群中的公牛会进行决斗,等级由“暴力手段”决定。失败者往往会脱离群体,成为唯一的奶牛。有些羚牛因为脱离了群体,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看似忧郁的“孤独者”往往脾气暴躁,极其伤人。所以,遇到独行羚羊,要特别小心,及时躲避,防止发生危险。遇到羚牛,不能惊慌失措,到处乱跑。可以马上爬到高处,也可以原地不动,这样羚牛就不会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