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胆囊引起的吗??-胆囊炎会导致心律不齐和心肌梗死。
接下来是她的自诉:2019,因胸闷心律不齐多次住院。症状总是出现在半夜12点左右。突然觉得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只好坐起来。否则,我会感到窒息和死亡。我很害怕,有家人陪着,所以住院检查治疗。检查发现心电图异常,进一步心脏血管造影发现她的冠状动脉正常,做了很多检查。没有发现大的异常,医院就给她对症治疗,开了活血化瘀的中药,还有一些抗凝、安神、降脂的药物。症状缓解后,她出院了。但是后来这种情况还是时有发生,转了好几家医院,也没有彻底解决。
看到她的反应,我觉得有必要为她普及一下这个疾病,然后我说:胆囊问题之所以会损害心脏功能,是因为心脏受T2-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和胆总管受T4-9脊神经支配,两者相交于T4-5脊神经。当胆管发炎,胆管内压力增加时,T4-5神经反射会使冠状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心脏活动紊乱。此外,当血液中胆红素和胆酸浓度升高时,可兴奋迷走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直接抑制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降低心脏活动功能。临床上,一些胆心综合征患者常被误诊为冠心病,治疗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原发病尚未根除。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是胆心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此时,这位女士如梦初醒,连连道:“原来如此。这个分析有道理。”她又问我,她背部的某个部位经常不舒服,住院的时候跟医生说了,但是没有人回答她的问题,只是告诉她要认真吃药配合治疗,不要想太多。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是督脉上的肝胆穴。她一按,就会说:“疼,就是这个!对,这里疼!”而且她肩部有压痛和叩诊痛,是体内胆囊区的反应点,进一步证明了我对她胆囊心脏病的判断。
接下来我给她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在晚上12点左右。中医说:晚上11点——早上1点是胆经的巡视时间。如果此时感到身体不适,首先要考虑胆经瘀滞。而且肝胆是内外脏腑。如果胆囊有问题,就会影响到肝脏。肝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是:“肝主藏血,主疏泄”,“肝为心之母”。那么胆病、肝病、肝病就会影响心脏,从而表现出心慌、胸闷、窒息、濒死的感觉。
通过她对西医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指标,进一步证明了上述判断。(这位女士回家拿了一大堆院内化验单和检查单。)她的b超显示胆囊炎,胆管粗糙,化验单上肝功能系列项目的载脂蛋白、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遗憾的是,这些检查和数据并没有引起她的住院医生的重视),导致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始终没有完全康复。
现代西医临床研究发现,胆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应以原发性胆囊疾病的治疗为基础。如果只使用抗凝、宁心、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效果往往不理想。也就是胆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往往不好,但换成能缓解胆绞痛的药物就更有效了。
以上是我看病和思考她病情的全过程。针对以上情况,我为她制定了相关的调理方案:
1.刮痧:少阳胆经+阳明胃经;
因为中医认为胆囊疾病也会影响胃,甚至诱发反流性食管炎,还会引发心脏问题,也就是胃心脏病。所以胆囊和胃要一起治疗,防患于未然。
肝经+脾经+膀胱经
肝胆相合,肝胆相表里。胆囊已经受损,必然会损伤肝脏,所以必须调整肝经。张仲景有句话“见肝之病,必先健脾”,所以肝脾相调,一则健脾,二则护脾气,防止疾病复发。其次,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疏肝利胆功能的正常表达有赖于脾胃的功能,所以肝脾相调。梳理膀胱经的目的是为了让邪气,也就是淤滞、堵塞排出体外。“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通道”,一定要通畅。“此经相通,百病不生。”
以上两组调理方案每周交叉刮两次。
2.营养补充:综合矿物质和综合维生素,一天一次,一次一组。
这位女士明白了自己生病的根本原因,从最初的怀疑到整体。
了解之后,我就放心了,欣然接受按照这样的方案进行调整。
两周后回访,回复如下:感觉明显好了,晚上也不会被胸闷心悸惊醒。可以安心的睡到早上6点左右,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