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有什么特点?

(薛晓红)

菊花。也叫菊花。它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都有栽培。主产于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等省。以花为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菊花的花、叶、茎中含有挥发油、甜菊糖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和B、氨基酸、刺槐素、冰片和3,4-二羟基苯乙酮。甘,苦,微寒。具有养肝明目、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头痛耳鸣、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一.形态特征

株高60-15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绒毛,茎直立,基部稍木质化,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幼枝稍有棱角。单叶互生,具叶柄,卵形或狭长圆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边缘有缺刻和锯齿,心形基部,下部有白色绒毛。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2.5-5厘米,总苞半球形,3或4层苞片,绿色,有毛;舌状花着生于花序边缘,舌白色,淡红或淡紫色,无雄蕊,雌蕊1;管状花位于花序中部,两性,黄色,顶端5裂,雄蕊5枚,雌蕊1,子房下位。瘦果长圆形,无毛(图18—13)。

图18 —— 13菊花形态图。

1.花枝2。舌花3。管状花

第二,生物学特性

(1)生长和发育

菊花在冬天枯萎。以宿根越冬,地下茎仍在地下发育。春天过后,茎节在根际发芽或形成芽簇。随着茎节的伸长,基部密集地长出许多须根。苗期生长缓慢。苗高10cm后,生长加快。幼苗长到50厘米后,开始分枝。植物在9月中旬发育,不再生长和分枝。9月下旬出芽,10月中下旬开花165438+10月上旬和中旬开花,花期30-40天。入冬后,地上的茎叶枯死,地下的茎长在土里。第二年春天,新芽发芽,新植株形成。一般母株能活3-4年。随着茎的衰老和死亡,根簇相继死亡。瘦果柱状,黄褐色。种子小,千粒重只有1g。能在低温下发芽。在密封条件下,种子活力可保持3-4年。

(2)环境条件要求

1.温度

菊花耐寒性强,性温,花能经受轻微霜冻而不受伤害。能在0-10℃生长,耐霜冻。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如四川药用菊花产地中江年平均气温约为17℃。但在幼苗生长期,从分枝到现蕾期需要较高的温度条件。温度过低,植株发育不良,影响开花。花期能耐受-4℃的低温。地下宿根能耐受-17℃的低温。但在-23℃时,根系也受到冻害。

第二步:水分

菊花稍耐旱,怕涝。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从苗期到前蕾期,是植物发育最旺盛的时期,适宜湿润的条件。如果遇到干旱,发育慢,分枝少。花期在干燥条件下更好。如果雨水太多,花序会因灌溉而腐烂,导致减产。

3.土地

菊花对土壤要求不高,旱地和水田都可以栽培。但要种植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沙质土壤中,pH值在6-8范围内。太粘土壤或碱性土壤生长发育差,连作病害严重。低洼的涝地不适合耕种。

灯光

菊花喜光。四川菊花产区年日照总时数为1,210—1,230小时。只有短日照在1.2小时以下,夜间温度在10℃左右时,花芽才能分化。人工遮荫减少日照时数后,可以提早开花。如果长时间遮荫,花期可以推迟,但遮荫过多,枝花减少。

第三,栽培技术

(1)品种

菊花的产品名称因产地和品种不同而不同(表18—13)。

表18—13菊花品种及特征

(2)育种方法

繁殖方式有生根、扦插、压条、嫁接四种,但以生根最为常见。

1.生根繁殖

一种是在菊花收获的地里,用肥料覆盖选好的菊花根部,保暖过冬,防止冻害影响成活率。4月20日至次年5月初,当新芽出现时,植株可单独移栽。

分株时,将整株菊花树挖出来,轻轻抖落泥土,再沿菊苗分开。每棵幼苗都要有白色的根,过长的根和苗顶要剪掉,根留6-7 cm长,地上部分留16cm长。每亩菊花苗可种植10-30亩。按孔距40×30cm挖坑,每孔种植1-2株。另一种是菊花收获后挖一些根出来,放在一个地方或者沟里,盖上6厘米的细土,再盖上一些草或者叶子,可以防寒。次年春季4月上旬后取出,株距40cm,深15cm。分株繁殖根系不发达,容易早衰。进入花期,大部分叶子已经枯萎,对开花有一定影响,花少而小,容易造成品种退化。

2.插条

刈割时间取决于品种的特性和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杭白菊、黄鞠菊、滁菊在沪郊一般在4月下旬扦插,杭白菊可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扦插。将无病虫害的健康新枝剪成插条,长度为10-13 cm,随插条扦插。苗床应平坦,适宜温度15-18℃,土壤不宜过干或过湿。扦插时,将插条下端5-7厘米范围内的叶片全部摘下,保留上部叶片,插条插入土中5-7厘米深。顶部高出土壤表面约3厘米。用水浇灌,用稻草覆盖。扎根20天左右。在上海等地区,还采用“二次扦插法”种植杭白菊,可以推迟移栽,避开雨季,因为杭白菊怕水,在扦插期或大田种植初期,生根期遇水或雨水过多,容易伤根,造成烂根、死苗。方法如下:从越冬宿根新苗上第一次剪下枝条,行距13cm,待新苗高20-23 cm时第二次取枝条,行距8cm,苗高17-20—23cm,移栽30-35天。扦插繁殖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生长期长。进入花期后,叶子枯萎少,花大而多。

(3)移植

菊花、黄鞠、滁菊扦插育苗时,应掌握40天苗龄,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大田。菊花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移栽。二次扦插时,7月上旬和中旬播种最适宜。移植太晚也不好,因为生长期太短,而且寒潮南下的早些年,收获时芽往往不开,影响产量。

移栽应在阴天或晴天进行,不允许在雨天或雨后土壤过湿时种植。扦插繁殖时,如遇连续阴雨天,苗龄已到,可将菊花苗的头切下移栽几天。移栽前一天要给苗床浇水,秧苗养好后带土移栽。种植密度:6月中旬以前种植的,行距为40×40厘米,7月上旬和中旬种植的,行距为33×26厘米,每亩种植5500株左右。挖坑种植,每孔种植1株。

(4)现场管理

1.合理施肥

菊花是喜肥作物,根系发达,埋深细根多,肥力强。但前期不宜过多施用氮肥,以防生长过快,后期易倒伏,或易发病减产。中期要集中施肥,促进生根,增加花枝。合理施用磷肥可使菊花早蕾、早开花、多蕾、高产。分四次施肥,3月中旬上交基肥,每亩河泥5000—7500公斤,堆肥1500公斤,移栽时施稀人粪250—400公斤。第二次是在5月上旬左右,菊花苗变绿成活时,施400公斤稀有的人粪,叫促苗肥。第三次在6月底左右,植株开始分枝时,施腐熟的蚕沙,每亩750-1000斤,结合土壤栽培。第四次在9月底左右,菊花现蕾时,每亩施硫酸铵5公斤。也可用过磷酸钙作根外追肥,每亩5公斤,晚上用2%溶液均匀喷洒在叶片上,促进芽多、花多、花瓣厚,提高产量和品质。

2.中耕除草

菊花是浅根植物,中耕不要太深,只需疏松3-5厘米浅表土,有利于菊花幼苗的生长。特别是雨后转晴,土壤板结,杂草容易滋生。一般培养2-3次,第一次在移植后10天左右;第二次是在7月下旬;第三次是在9月初。另外,每次大雨后,为了防止土壤板结,可以适当进行一次浅中耕。

3.及时到达顶端

打顶是使菊花主茎健壮、增加分枝、减少倒伏、增殖花朵、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浇头分三次,要在晴天进行。第一次,菊花苗移栽前一周,高33cm左右,去除主茎顶芽7-8 cm。第二次在6月上旬左右,当植株抽出3-4根长33cm的新枝时,将枝条的顶芽摘除;第三次,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在7月初(浅夏)前打顶。此外,还需要清除杂草丛生的树枝。每次打顶去除的菊花头被取出田间处理。

4.及时耕作土壤

它能保持土壤水分,增加抗旱能力。在六月下旬,土壤被耕种以使植物有更多的根和抗倒伏。

5.抗旱排水

扦插或移栽时要用水保证苗木成活,蕾期干旱时要注意浇水,雨季要及时清理沟渠排水,防止水烂根。

(5)病虫害及其防治

1.叶枯病

(塞普托利亚菊花Sacc。)

也被称为叶枯病。它通常发生在4月中下旬,已对菊花收获造成危害。植株下部叶片最先发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斑点,大小不一,中心灰白色,外围绿色,呈褐色圆形。在后期,病叶上长出小黑点(病原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汇聚,叶片变黑变干,挂在茎上。4-9月雨水较多时,病情严重。防治方法:最后一次菊花采摘后,将地上部分植株切断,收集焚烧,减少越菌源;选择健康无病的菊花幼苗,培育壮苗;适当施用氮肥,雨后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伤害;发病初期摘除病叶,交替喷施1: 1: 100波尔多液和50%托布津1000倍液。晴天,露水干后喷药,每7-10天一次,连续3次以上。

2.镰刀菌萎蔫病

『茄病镰孢菌(Mart。)App.et Wollenw】

俗称“烂根”。从6月初开始到7月初,一直到165438+10月才结束,尤其是开花前后。受害植物的叶子变成紫色或黄绿色,从下往上蔓延,以致整株死亡。患病植物的根部呈深褐色,像水渍一样腐烂。地下害虫多,低洼积水的土地容易发病。防治方法:选择无病地块的老根留种;不复种,抬高畦埂,开深沟,排水降湿;选择健壮无病害的幼苗;拔除病株,施用生石灰粉或50%多菌灵1000倍水。

3.霜霉病

(丹麦霜霉病菌G?umann)

受害叶片上出现一层灰霉病(病原菌孢子囊和孢子囊)。一般在3月中旬菊花发芽后发生,6月上旬和中旬结束。第二次攻击发生在10的前十天。下雨的时候传播很快,感染的植株死亡不能开花,影响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用40%乳油300-400倍溶液浸泡幼苗65438±00分钟后栽植;发病时,可喷40%双异灵200倍液或50%丹毒500倍液治疗;实施轮作,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4.花叶病毒

患病的植物有黄绿色的叶子,对光有透明感。病株矮小或丛生,分枝小,花少,产量低,品质差。造成危害需要很长时间,蚜虫是传播媒介。

防治方法:选育抗病的优良品种;及时处理蚜虫,预防疾病;发病后喷洒25-50 ppm浓度的农用链霉素溶液。

5.天牛

(棕尾植绥螨)

又名巨虎。成虫将菊花茎尖咬成一圈小孔,在圈下L-2 cm的茎髓内产卵,使茎尖失水,容易下垂。孵化后,幼虫在茎中向下取食。有时在被咬茎的分枝处断裂,愈合后变成微肿的结节,伤枝不能开花或整枝死亡。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根部越冬,寄主为菊科14种。防治方法:剪去产卵孔下3-5 cm已铺设的枝条;成虫发生期,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每隔5天在植株和地面喷洒5%甲萘威粉剂1次和2次,清除杂草,7月份放飞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

6.苹果黄蚜

「桑博尼Mocrosiphoniella sanborni(吉列)」

9-6月5438+10月期间,集中为害菊花嫩梢,造成花芽和叶背损伤,吸汁,缩叶,花减少或萎缩。菊蚜一年发生20代以上。防治方法:清除杂草,避免连作和与菊科植物套种;发生期喷40%氧化乐果2000次,每7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2-3次。

7.瘿螨

浙江桐乡的菊花区叫“瘤疮虫”,上海郊区叫“菊叶小穗”。寄生在菊花叶上,形成不规则的虫瘿,呈灰白色。一般发生在3月初至6月底165438+10月。严重者全叶布满虫瘿,影响生长,降低花产量。防治方法:选择健壮的枝条或幼苗;实行轮作;在虫瘿早期发生前喷洒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和20%除虫脲800倍液或喷洒73%克螨特3000倍液,9月底前停止喷洒,以保证出芽。

其他的还有黑鳃金龟、绿盲蝽、斜纹夜蛾(Fabricius)、阿斯科特是Selena RIA Schiffer Mü ller et Denis和〔Adoxophyes orana(Fischer von R。Slerstam)]、蓟马等。

第三,收获和加工

(1)收获

菊花按序开花,一天中花瓣早晚展开,需要分阶段采收,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采花的标准是花瓣直,八成花心散,颜色白。它通常在露珠干燥后的晴天或下午收获。不要摘露珠花,以免露珠流入花瓣,不易干燥,引起腐烂。一般分三个阶段采摘,165438+10月上旬前后3-4天采收头花,约占总产量的50%;第二朵花必须每隔5-7天采摘一次,约占总产量的30%;第三朵花将在第二朵花采摘后7天左右采摘,占总产量的20%。如果天气预报是连续下雨,采花时间已到,就要在下雨前采一批,以免损失。采摘时要边采摘边分级,大小花分开,方便加工,保证商品质量。

当一片地里的花蕾基本盛开,花瓣一般为白色时,就可以采摘菊花了。采摘时在花枝分叉处折枝,随意将花枝扎成小棍。

(2)加工

杭菊主产区桐乡,一直采用蒸干花的方法。采收后,将黄、白花与烂花分开,花薄摊晾半天,使花的含水量降低,特别是露珠花或雨花花,加工前必须晒干。

加工步骤为笼养、蒸煮和晒干。方法很简单,但技术性很强。稍有疏忽就会影响颜色或质量,降低档次,减少收入。

1.上部笼子

采摘后,将枯萎的菊花放入直径约33cm的小蒸笼中。一般四花厚度较好,约为1.6cm厚。如果太厚,很难干燥,中间的花容易发霉变质,从而降低产品档次。

烹饪

将排列好菊花的蒸锅放在装满水的铁锅上,一锅一笼,蒸的时候火力要均匀。盆里不能装太多的水,以防开水溢出,把花泡着。锅里可以放四五双竹筷,笼内温度要保持在90℃左右。花蒸一次加水一次,煮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时间太长花太熟,时间太短不熟,降低产品档次。

晒太阳

菊花煮好后要倒在苇帘或竹帘上,保持颜色洁白,形状完整。一笼花占一个位置,均匀的排列在竹帘上,三天日晒后翻一次,然后放在通风的室内摊位晾干。不要在菊花上压其他东西,以免影响质量。一周后,收集几天再晒。晒完发现有潮湿的块,要挑出来再晒一遍。干花要注意卫生,不宜在烟尘飞扬的地方和牲畜棚旁干花。

菊花采收,阴干,硫黄熏,晒干。将杭白菊的枝条倒挂在屋檐下、玄关下或通风的空房间里,阴干20天左右。当花八成干时,摘下来放在熏蒸室用硫磺熏。将花松散浅放入筐内,不要压紧,不要超过筐容量的3/4,以利于硫磺气体的渗透,然后在熏蒸室用硫磺熏制。一般连续熏它们需要24-36小时,平均每公斤硫磺含干花65,438+00-65,438+05公斤。熏成白色,摊薄在户外,晒干一天。如果有太多的灰屑和碎花瓣,一定要用筛子筛掉。

(3)留种。

菊花靠宿根繁殖,要留好种子根,选择无病虫害或轻度损伤的田地。菊花采收时,应及时剪去地上部分,清除杂草,即在根部覆盖杂肥,培土防冻,以促进来年春季多壮苗。如需转移幼苗,应在菊花采收后转移老根。种子到达后立即播种,第二年春天可以发出新的幼苗进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