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阳dna下降两千?表位涨了100多?

乙型肝炎

什么是大三阳和小三阳?

乙型肝炎病毒中有三对抗原-抗体系统,

1.表面抗原(HbsAg -俗称澳抗)和表面抗体(抗-HBs),

2.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3.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由于核心抗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在血清中无法表达,检测难度较大,所以只能检测两对半而不能检测三对,所以称为两对半。当五项都为阴性时,说明没有感染过乙肝,属于健康人。如果是抗-HBs阳性,或者抗-HBs和抗-HBc阳性,上述情况可能是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保护性抗体,或者感染乙肝后治愈。

乙肝病毒“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乙肝病毒“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或乙肝病毒1.5阳性(HBsAg、抗HBc阳性)。这三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并不能说明肝功能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大三阳”说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小三阳”和“1,5阳”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明显减少,传染性弱。然而,如果HBV-DNA呈阳性,可能存在病毒变异,仍具有高度传染性。如果你具备以上条件,肝功能正常,你就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乙肝病毒的迹象。当血液中表面抗原、核心抗体、E抗原同时检测为阳性时,临床上称为“大三阳”,当血液中表面抗原、核心抗体、E抗体同时检测为阳性时,我们称为“小三阳”。

无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只是代表病毒复制的程度,并不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大三阳”是指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这类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乳汁、宫颈分泌物、尿液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如果同时转氨酶升高,人们首先要注意隔离。在家里,患者的碗筷等餐具可以与家人分开,定期消毒。患者要去专科医院服用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降酶,保护肝脏。对于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还应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感染指标。如果“两个半”五项均为阴性,应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可按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小三阳”说明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如果肝功能正常,本身没有症状,我们称之为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这个时期是乙肝病程相对稳定的阶段,应该检查血清HBV DNA。如果是阴性,也可以视为乙肝病毒。

复制是相对静止的,不具有传染性,对周围人群影响不大,也不需要与患者隔离。传染性的强弱是指血液的传染性,一般工作、学习、接触肝炎都不会造成传播。这些人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他们的肝功能。如果他们的肝功能正常,他们不需要治疗。但肝功能和“二半”要定期复查,因为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发肝病。保护肝脏,严格禁酒。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劳累,性格开朗,肝炎规律,合理安排饮食。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去看医生和滥用药物,也不要太频繁的换药。

小三阳,肝功能正常不治疗,不要相信乱七八糟的广告,去正规的大医院。

什么是乙肝五项?

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标志物有三对,分别是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Ag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由于核心抗原在血液中不容易被检测出来,所以还剩下两对半抗原抗体,通常被称为乙肝“二半”,或“乙肝五项”。其临床意义如下: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乙肝病毒的存在,因此是被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它可以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液、鼻咽分泌物、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在乙肝病毒感染后2 ~ 6个月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 ~ 8周的血清中可检出阳性结果。大部分急性乙肝患者在病程早期可转阴,慢性乙肝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一般称为表面抗体。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一种特定的免疫球蛋白G,这是一种表面抗体。它能与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然后在与人体其他免疫功能相同的作用下清除病毒,保护人体免受乙肝病毒感染。因此被称为保护性抗体。有了表面抗体,就证明人产生了免疫力。自然感染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产生表面抗体。一般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可出现急性乙肝或无症状,3 ~ 6个月后大多会出现表面抗体。抗-HBs阳性时,病情已逐渐恢复。血液中的表面抗体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直到老年抗体水平才下降。如果在婴儿时期感染了乙肝病毒,往往不会产生表面抗体,而是继续携带表面抗原。有时几年后出现抗-HBs,乙肝表面抗原逐渐转阴。所以如果发现抗-HBs阳性结果,就意味着不会再感染乙肝。血清中HBsAg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患有乙肝,可能是乙肝病毒不同亚型感染或变异所致。

3.乙肝E抗原(HBeAg),俗称E抗原。它来自乙肝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者是核心抗原裂解的产物。抗原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核心抗原被裂解后,可溶蛋白部分(e抗原)溶解在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如果抽血化验就能查出。核心抗原在患者血清中找不到,只在肝细胞中存在。所以检测E抗原相当于检测核心抗原,说明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一般来说,HBsAg (+)的人,用灵敏的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E抗原,可以有61%的HBsAg (+)。但如果HBsAg (+),其意义与血液中存在病毒颗粒或血液中检出乙肝病毒DNA或核心抗体IgM是一样的。

4.e抗体是乙肝E抗体(抗HBe)的简称,是用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与E抗原结合。当乙肝患者从HBsAg (+)转为抗HBe (+)时,称为血清转换。使用抗-HBe (+)时,乙肝病毒在肝组织中的复制逐渐减少,从病毒复制活跃期转为非活跃期,肝组织炎症常由活跃期转为非活跃期,血液和肝组织中的病毒颗粒减少,因此传染性也降低。但是,抗-HBe不同于抗-HBs。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免疫力。有时,虽然E抗体阳性,但肝细胞内仍可发现乙肝病毒DNA,说明病毒依然存在。大量研究资料表明,E抗体阳性是病毒复制减少,感染减少的标志。此时可能病毒颗粒很少,但不代表病毒已经被消灭。

5.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乙肝核心抗体简称抗HBc。是人类感染乙肝病毒后的第一种抗体,是人类感染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之一。乙肝核心抗体可分为两种:乙肝核心抗体IgM(抗HBc。IgM)和乙肝核心抗体IgG(抗HBc。IgG)。前者随着ALT的升高而升高。乙肝病毒感染后约1-2个月,随ALT升高而升高。乙肝病毒感染后约1-2个月,产生乙肝核心抗体IgG。有人认为抗HBc。IgM是乙肝病毒近期感染或持续复制的标志,持续阳性的抗体提示病情迁延,而持续存在的抗-HBc。IgG只能说明过去有乙肝病毒感染。因此,乙肝核心抗体IgM和IgG的平行检测有助于区分急性乙肝与隐匿性乙肝急性发作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约20%的急性乙肝患者查不到乙肝表面抗原,但乙肝核心抗体IgM可呈阳性,与病情变化一致。病情痊愈,乙肝核心抗体IgM转阴。当病情再次活动,ALT再次异常时,乙肝核心抗体IgM再次阳性,效价上升。因此,乙肝核心抗体IgM是评价乙肝病情的良好指标。

单一乙肝核心抗体的阳性意义:

1.此时正是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病情趋于好转。HbsAg已清除为阴性,但抗- HBs尚未产生。两次半检查只能看到抗HBc。

2.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HbsAg水平较低,一般血清学检测不出来,但此时病毒是存在的。但不管什么原因,抗HBc阳性患者的血液和器官都是有传染性的,患者还是需要继续服药。

6.HBV-DNA:肝病的基本检测内容包括DNA检查、两对半检查、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从而了解病毒情况和肝脏病变。其中DNA检查是很重要的一项,DNA就是脱氧核糖核酸。通过DNA检查,可以知道患者体内肝炎病毒的数量,确定患者体内肝炎病毒是否复制,复制的速度,知道是否具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确定患者肝功能异常是否由肝炎病毒引起,从而根据DNA结果用药,判断治疗方法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