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什么病?怎样才能更好的对待?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麻疹(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儿童。表现为发热、流鼻涕、结膜炎、咳嗽、口腔黏膜皮疹、全身丘疹。

[病因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膜病毒和DNA病毒,与其他副粘膜病毒的区别在于没有特殊的神经氨酸酶。电镜下,麻疹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50-300nm。衣壳外面有一个囊,囊内含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这种病毒抵抗力低,对干燥、阳光、高温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乙醚都对麻疹病毒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是一种单链核糖核酸型副粘病毒。病毒以飞沫侵入人体呼吸道和结膜上皮,少量细胞繁殖,引起局部炎症,从局部血液进入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表现为高热、皮疹和全身不适。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细血管内皮也被病毒侵入。峡部和咽部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性渗出和大疱性局灶性坏死,形成麻疹黏膜斑(即科普利克斑),皮肤的真皮和表皮也有类似病变,出现皮疹。少数病人会发展成麻疹肺炎。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流行病学]

急性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到出疹后5天具有传染性。患者口、鼻、咽、眼的分泌物都含有病毒,病毒随飞沫排出,所以呼吸道飞沫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最多6个月至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回来的人很少。近年来,麻疹减毒疫苗被广泛用作预防注射,发病率明显下降。

麻疹病毒随飞沫进入感染者的鼻咽部、眼部或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在局部上皮细胞内繁殖,通过淋巴管内的流动细胞到达局部淋巴结,继续繁殖扩散到血流中,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进入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后,被送往全身的淋巴组织、肝脏和脾脏器官。这些组织器官广泛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和广泛病变。全身的皮肤和粘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也被麻疹病毒感染。

这种病一年四季都可见到,尤其是冬末春初。接种麻疹减毒疫苗控制了疫情,目前只是零星病例。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呼吸道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

抓好计划免疫,提高疫苗接种率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8个月以上儿童,未超过麻疹,应接种麻疹减毒疫苗,皮下注射0.2 ~ 0.25 ml。一次接种的保护率可达90%,初次接种后4 ~ 5年再接种,保护率会更高。疫情期间,集体儿童机构要加强晨检,对患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期一般从出疹后5天开始,对暴露于麻疹的易感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并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0.2 ~ 0.3 ml/kg,预防发病,缓解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2天(6-12),用血清被动免疫后可延长至3周。

前驱期为2-4天,表现为高热。眼结膜有充血、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打喷嚏等卡他症状,并伴有全身不适。嚼口香糖后2-3天,第一臼对侧颊粘膜出现针头大小、蓝白色或紫色斑点,周围发红。即Kiplik斑起初只有几个,迅速增多,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嘴唇、牙龈等处,一般持续2-3天,出疹后第二天消退。

出疹期3-5天,发病后第4天开始。先出现在耳后、发际线、面部,然后迅速扩散到颈部、上肢、躯干、下肢,到达手掌、脚掌,扩散到全身,约2-3天。皮疹主要为玫瑰色斑丘疹,按压时消退,大小不等,直径2-5mm,皮疹饱满时可相互融合,颜色逐渐转暗。皮疹在2-5天后出现。皮疹高峰期,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度,精神疲惫,终日昏睡,或烦躁不安甚至抽搐。颈部淋巴结,肝脾都肿了。成人麻疹患者的中毒症状往往比儿童更重,皮疹更密集,但继发细菌感染较少。

临床上根据症状分为典型、轻度、重度、异常四种类型的麻疹。

1,典型麻疹:见于疫苗接种或初次免疫失败。此型分为三期:①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中度以下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约2 ~ 3天颊粘膜可见灰白色针头大小斑点,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的麻疹粘膜斑;②出疹期(病后3 ~ 4天):发热加重,从耳后发际线开始出现直径为1 ~ 3 mm的红色斑疹,逐渐向颈部、躯干、四肢蔓延。皮疹之间皮肤正常,压力消退。严重的话,皮疹会变成暗红色。这一阶段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表现为抽搐、抽搐、谵妄、舌尖乳头红肿似猩红热。体检可发现浅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严重者肺部可听到湿罗音,胸片可见弥漫性肺部浸润斑。③恢复期:出疹高峰后,发热逐渐消退,病情缓解。皮疹根据皮疹消退,留下褐色斑点,1 ~ 2周消失。整个病程约10天。成人麻疹比儿童重,发热高,出疹多,但并发肺炎的人少。

2.轻度麻疹在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中更常见。目前比较常见的是轻度患者。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黏膜斑不明显,皮疹少,并发症少。

3.严重麻疹病情严重。高热、谵妄、抽搐为中毒性麻疹;循环衰竭者为休克型麻疹;皮疹是出血性的,如果不消退就是出血性麻疹。

4.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半年后再次接种者中发现异型麻疹。国内用的是减毒活疫苗,所以这种类型比较少见。

恢复期2-3天。皮疹出来后,体温开始下降,食欲增加。一般2-3天,数周内退烧。整个病程约2周。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和耳炎,而其他并发症可能导致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和结核病传播。

[诊断]

该病可根据流行史、上呼吸道症状、结膜充血、畏光、两颊典型黏膜斑等进行诊断。非典型患者需要分离病毒或做血清抗体测定,也可从鼻咽分泌物或痰涂片中发现多核巨细胞来确诊。

此病应与风疹和猩红热相鉴别。

风疹:多见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前驱期短而轻,无口腔白斑,1-2天后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无脱屑,无疤痕,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无并发症,预后良好,病程2-4天。

猩红热:前驱期发热,明显咽痛,1-2天出现针状皮疹,皮疹之间皮肤充血,呈猩红色,按压时褪色,皮疹消退后可见大面积脱屑。出疹时可见杨梅舌。血象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总数增加。

[治疗]

目前还是对症治疗。

①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护理,保护室内清洁、通风,多饮水,忌油、蛋,避免维生素缺乏和营养不良。高热者应酌情使用少量退热药物,或输液,咳嗽用核痰止咳剂,烦躁者酌情用镇定剂。

②并发症的处理:继发细菌性肺炎时,一般肌肉注射青霉素或根据痰菌药敏选择抗生素。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者可使用少量氢化可的松。严重的心肌炎还可以和可的松、洋地黄一起用于心力衰竭。麻疹喉炎除了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外,还可以用苯甲酸酊蒸汽吸入,10分钟/次,1天3次。如发生严重气道阻塞,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以免窒息。

③中医治疗:麻疹属于湿热,前驱期以辛凉为主,用升麻葛根汤;出疹期以清热解毒为主,分别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浮萍65,438+05g、生麻黄、鲜芝汤、西河柳包布水煎服,冷却后用毛巾湿润疹区,有助于疹透;恢复期以滋阴清热、调理脾胃为主,用沙参麦冬汤。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患者在家被隔离呼吸道,直至发病后6天。单间隔离和专科护理比较合适。客厅要保持空气流通,多晒太阳,温湿度适宜。不适合直吹或者过度闷热。卧床休息,直到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给皮肤清洁,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洗,注意清除鼻腔分泌物和干痂,保持鼻腔通畅。每天数次用生理盐水、呋喃西林溶液、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预防口腔炎症、溃疡、鹅口疮。

如果体温高,一般不能降低温度,以免影响出疹。对于伴有烦躁不安的热性惊厥,可给予小剂量退热剂,或冷头专用,或镇静剂,如鲁米那、非那可、地西泮、水合氯醛等。咳嗽较重者,可用超声雾化吸入适量镇咳剂,每日2-4次。维生素A、B、C、D可大剂量补充,钙可酌情补充。特别是体弱患者,为了减轻中毒症状,可在早期给予丙种球蛋白15ml肌肉注射,1次/天***2-3次。为防止继发感染,可酌情适当使用抗生素。

[预后]

[预防]

参考资料:

麻疹的症状和预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约90%发生在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6个月至5岁儿童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在冬末春初。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口腔黏膜斑和全身丘疹;传染性强,在人口密集的小学、幼儿园容易流行。

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鼻咽分泌物中,传染性很强。一般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感染的可能性较小。所以这种病的感染期在出疹前后5天之内。从未患过麻疹的人,不论性别、年龄、年龄,都容易感染。6个月以下的孩子可以获得母亲的免疫力,暂时不会被感染。如果母亲从未患过麻疹,新生儿也可能患病。大部分人患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个别可能出现两次麻疹。

麻疹的潜伏期通常约为8 ~ 14天,最短可达6天,接受过免疫接种者可延长至3 ~ 4周。症状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咽痛、结膜充血、流泪、怕光、眼睑浮肿、精神萎靡、烦躁哭闹、食欲不振,有时恶心、呕吐、腹泻,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第2、3天,口腔黏膜充血、粗糙。灰白色斑点,如针尖大小,出现在颊粘膜上,周围发红,有时在牙龈和唇粘膜上发现。它们在医学上被称为“麻疹黏膜斑”,是诊断麻疹最早、最可靠的依据。

一般在第四天,出现鲜红色或玫瑰色的微小斑丘疹。皮疹首先出现在耳后、颈部、发际线处,从上至下逐渐蔓延至前额、面部、躯干、四肢、手掌、脚底。皮疹可以互相融合,按压会消退,皮疹之间的皮肤是正常的。2 ~ 5天出疹,出疹时体温升至40℃左右。中毒症状加重,精神疲乏,咳嗽加重,眼睛红肿,声音嘶哑,有时腹泻。肺部呼吸音较粗,颈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有谷壳样细小碎屑和浅棕色色素沉着。民间感应是三气四贯五退七净。麻疹患者如果治疗和护理不当,容易出现并发症,如麻疹喉炎、肺炎、脑炎、中耳炎、角膜炎、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其中麻疹肺炎如果并发心衰、败血症、腹泻等引起的脱水和酸中毒,将会危及生命。

由于计划免疫的开展,目前相当一部分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是很典型,容易与风疹、婴儿急症、病毒性皮疹、荨麻疹、水痘、湿疹、猩红热、药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麻疹的预防主要包括: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离患者。麻疹传染性很强。疫情期间,医疗防疫部门要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确保“病人不出门,药品送上门”,直至出疹后5天。托儿所、幼儿园应当设立临时隔离室,隔离患者。接触者应隔离观察2 ~ 3周;如果没有症状,你可以返回工作岗位。麻疹病人待过的房间,应打开门窗通风20 ~ 30分钟。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接近易感人群。

(3)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少去就诊,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食,多喝开水。

⑤主动免疫:未患麻疹8个月以上的人,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发病,病情也较轻。

⑥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于未接种过疫苗的幼、弱、易感人群,在与患者接触的5天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避免患病或减轻病情。

麻疹是什么?

它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传染性很强,可以通过疫苗来预防。虽然一般认为是儿童疾病,但易感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有可能被感染。6%的患者可并发肺炎,60%的麻疹患者死于肺炎。还可能出现脑炎、中耳感染和惊厥。如果婴儿感染了麻疹,可能会非常危险。

怎么传染?

如果之前没有感染过麻疹,没有接种过疫苗,就有可能感染麻疹。感染是由接触病人或咽部分泌物引起的。麻疹是非常容易传播的,住一个房间也有可能感染。

有什么症状?

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发烧、流鼻涕和咳嗽。第二阶段出现皮疹,可持续至少4天。皮疹通常出现在面部,然后扩散到全身。出疹时排除咳嗽。结膜炎、流鼻涕、高烧(华氏101度以上)。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一般来说,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烧、流鼻涕和咳嗽。病程可从7-18天不等。皮疹通常在最初症状出现后3-7天出现。

感染期有多长?

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出现皮疹的4天内具有传染性。

如何看待?

没有特效疗法。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休息和对症治疗就足够了。如果你以前得过麻疹,你可以避免再次感染。

有预防疫苗吗?

是的。凡出生于1995且未患麻疹的人都必须接种疫苗。即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第一次接种必须在12月龄。第二次,4-6岁(或入学前),所有儿童必须在上学或参加学前班前接种疫苗。

有必要隔离吗?

是的。任何被诊断患有麻疹的患者必须被隔离,不得上学或工作,直到皮疹出现后4天。

如何预防麻疹?

最好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青少年。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流鼻涕、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皮肤出现斑丘疹。我国自1965开始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控制了该病的流行。然而,近年来,一些接种疫苗的青少年在接触麻疹患者后也出现皮疹,可能是过敏反应所致。麻疹的并发症包括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麻疹病毒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也可通过结膜传播。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在冬春季节。由于麻疹疫苗的普及和应用,本病并不常见,但仍偶有发生,其症状多种多样,易与多种麻疹混淆,应注意鉴别。

麻疹潜伏期为9 ~ 11天。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的前驱期一般为4天,表现为高热、咳嗽、脓性鼻涕、结膜充血、畏光、呕吐腹泻。发病后2 ~ 3天,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蓝白色或紫色斑点,周围有潮红,称为科普利克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征性表现。刚开始有2 ~ 3个,后来逐渐增加。到全身出疹时,可扩散到整个颊粘膜和唇内侧,相互融合,出疹后第二天开始消退。

(2)出疹阶段,出疹开始于病后第4天,先出现在耳后、发际线、面部,然后迅速向颈部、上肢、躯干、下肢蔓延,2-5天内完成。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按压后消退,皮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可长时间相互融合。出疹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以上,颈部淋巴结、肝脾可肿大。

(3)皮疹恢复期5-7天,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退疹处留有褐色色素沉着斑点,有微小糠样脱屑。整个病程约2周。

麻疹的并发症多为支气管肺炎和中耳炎,还可出现脑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和结核病的传播。

对于一些非典型或不典型麻疹,可进行麻疹病毒培养或麻疹抗体滴度测定。这种特殊抗体在出疹后3 ~ 4天出现,2 ~ 4周后达到高峰。

所谓特殊型麻疹,即临床表现不典型的麻疹,有以下五种类型:

(1)非典型麻疹综合征患者接种麻疹疫苗。几年后,血液中的抗体水平下降,然后他们感染了自然麻疹病毒。多见于10 ~ 24岁的年轻人,冬春季均有分布,无传染性。发病突然,高热,头痛,腹痛和肌肉疼痛,但没有咳嗽,流鼻涕或结膜炎。发病后48 ~ 72小时出现皮疹,好发于踝、腕、四肢皱襞处。皮疹多为瘀点,少数为斑疹、播散性皮疹、风团或水疱,3 ~ 5天内由头部逐渐扩散至躯干和四肢。掌跖可能有水肿,腭可能有瘀点,但没有科里奥利斑。以往,皮疹在接种区域较为明显。皮疹通常在两周内消退。并发症包括肺炎、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病、脑炎、持续关节痛、心肌炎和舌炎。

(2)重症麻疹多见于严重继发感染、极度营养不良或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全身症状较重,高热40℃ ~ 41℃,惊厥,昏迷,非常危险。皮疹或浓稠融合,颜色深;或者稀疏不均匀,颜色暗淡。这种类型预后差,容易造成死亡。

(3)轻度麻疹发热至出疹间隔时间为1 ~ 7天。皮疹1 ~ 2天。皮疹从头面部蔓延到躯干,四肢很少。是红色色素丘疹,出疹后有轻度色素沉着。口腔黏膜斑大多不明显,只能看到粗糙充血的口腔黏膜。

(4)成人麻疹皮疹与儿童麻疹相似,但科赫斑少见。全身症状严重,但并发症少。

(5)疱疹型麻疹疱液清澈,可变为大疱。极少数病例有出血性疱疹,如多形红斑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完整版请看这里:/sljk /sljk/crb/mazh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