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的声音读出了答案。
(1)史记中说虞舜戴着帽子,穿着衣服精心搭了一个茅屋,杜甫《茅屋被秋风吹破》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茅屋。
(2)20世纪70年代,这些移民搬到池塘周围的盐碱地,开始“筑巢”。这种施工方法真的太简单了。几棵竹子捆在一起,屋顶是均匀铺成捆的稻草,屋墙是捆竹竿的稻草扇。地里的稻草包裹着房子,在阳光下是金色的。抬头望着厚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满足的温暖。
小时候不知道是从妈妈还是其他村民那里听到这句话的:“只有懒人,没有懒田”。事实上,海边的田野即使不懒惰也是骗人的。芦根、柳条藤、草像一张网一样覆盖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麻麻,成群结队地疯长。农民们倾向于像打游击战和拔河比赛一样来对抗它们。然而,最终,是那些像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小屋后面的土地。当春天来临时,拼凑一幅鲜绿色的画。夏天更深更绿,像湖,像海,碧波荡漾。几把闪电,几声雷鸣,几场风暴,绿色和黄色交融在一起,一幅写实的水彩画实至名归。秋天染了另一片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地来到了田野。收割完最后一片田地,小屋的灯亮了,里面的主人擦了擦额头上亮亮的汗水,洗了洗长满老茧的手,然后门外传来几声憨厚的笑声。
小屋很暖和。但草堂有时也会经历一些惊心动魄的无奈和颤抖。往往到了汛期,村口的防洪喇叭一响,小屋里的男女老少就拿着铁锹和簸箕去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他们一心要绑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堤岸,小屋灰黄色的屋顶漂浮在泥泞的黄水上。海水退去,草堂几乎完好无损。茅草屋可以挡寒暑,却一直为水留着一条通道。这就像漫无边际的洪水淹没了热爱生命的草地。它们聪明地在地球上爬行。水过之后,阳光普照,它们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⑤我记忆中的草堂,更多的是宁静。我过去住在一个有两个半房间的茅草屋里。在门墙上的草塞周围,有一圈一年四季的名茶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一年四季从不枯萎,似乎点燃了草堂一年四季的绿意。小屋前后有两棵树,小屋东北角有一棵高大的悬铃木。梧桐树的枝干粗糙大气。初夏,大如盆的叶子和小如盆的紫色花朵一起高高摇摆。在房子的西南面,有一棵枣树,枝繁叶茂。我常常看着屋檐下呢喃的枣花,然后看着米粒般的枣子如何长成少女的丰满红润。然后,我会算着折断一根长竹竿,把那些好吃的逐渐敲下去。一前一后的两棵树为小屋遮风挡雨,小屋更加宁静,更加深情。
6.冬天的雪对草堂来说是别样的风景,抬头看着大案板透过天窗摇曳的雪花,先是摩擦稻草的声音,然后是“沙沙”“沙沙”的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最后,像神韵一样,雪足无声地踏了下去。放眼天下,一屋银妆,茅屋上的雪层已经覆盖了草层。小屋早已成为一个有着无尽意义的童话。当雪融化的时候,从茅草屋里扒水的精灵们似乎不愿意真正离开。穿过屋檐后的一瞬间,他们僵在了空中。浓缩的雕塑越来越大,悬挂的时间越来越长。几乎每根稻草上都挂着这样一串冰。从远处看,那串冰就像一个音符在琴键上上下跳动。
⑦小屋无语。但我相信从小屋出来的人,会对小屋有各种各样的了解,能听到小屋发出的各种声音!
(摘自《解放日报》2007年8月7日)
12.根据全文内容,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4分)
13.第三段下划线句子中写的是什么?表情有什么特点?(6分)
65438+ (4分)
15.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稻草屋的声音》,第七段说“稻草屋无声”。如何从这段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鲍云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2.草堂让人心满意足,生活充实。小屋的主人勤劳、顽强、淳朴;小屋的环境幽静,有情;小屋的景色与众不同,意味深长。(65438+每点0分)
13.①以季节变化的顺序描绘了被征服土地上动人的“风景画”。(2分)(2)由浅绿到深绿、绿黄到金黄,突出了“画景”的色彩变化;(2分)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富有魅力。(2分)
14.草堂的绿色被写草的名字点亮,两棵树遮蔽了草堂,(2分)衬托了草堂的宁静和深情。(2分)
15.《茅屋无声》和问题的意思并不矛盾。(65,438+0)作者通过对茅屋和茅屋“声音”的描写,表达了对茅屋生活的美好回忆,对茅屋主人的由衷赞美,以及对茅屋和“声音”的深深怀念。(3)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兴趣和积极追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