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蜥蜴有什么介绍?

世界上大约有4000种不同形态的蜥蜴,分为16科,包括变色龙、壁虎、巨蜥和鬣蜥。

长鬣蜥

鬣蜥科,头呈三角形,头长16~22 cm,尾长约为头长的2倍,背部中部从颈部至尾中部有扁平直立的鬣蜥鳞片。颈部两侧有4~3个锥形鳞片。背部绿色,颌缘淡黄色,尾侧扁平细长,有褐色环纹。淡绿色的腹部,褐色的四肢,产卵,分布在云南,广西和广东。

鬣蜥生活在森林、沙滩或洞穴中。经常在森林里或地上攀爬,动作敏捷,在水里游来游去。它们主要捕食昆虫和小鱼。

无蹼壁虎

鳞状壁虎科,尾巴和头几乎一样长。头和体背上布满细密的鳞片,背上的疣鳞呈12~14的纵行交错排列。胸腹部鳞片较大,呈瓦片状排列,尾部中央有1个纵向鳞片。尾巴容易断,可以再生。背部灰棕色,体背有深色条纹。它们每年6月至9月产卵,卵又白又圆。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

这种有蹼的壁虎被昵称为“守宫”。住在房子的屋檐下,墙壁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里。白天隐蔽,晚上活动,非常敏捷,经常在墙壁上爬行,在灯光附近觅食蚊子、飞蛾等小害虫。晒干可入药,有祛风解痉的功效。

蛤蚧

鳞状壁虎科,头宽略呈三角形,全身密布细鳞片,背部有明显疣。胸部和腹部的鳞片很大,均匀地排列成带状。体色变化很大,背部紫灰色,有橙色和蓝灰色斑点。斑点表面呈灰白色,有分散的粉红色或黄色和蓝灰色斑点。腹面灰白色,有散在的粉红色,有6~7个白环。尾巴很容易断,再生的尾巴比原来的更粗更短。每年6-7月产卵,每次2粒,略圆略白。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壁虎别名“壁虎”。生活在崖缝、树洞、屋檐、墙壁。它们大多在黄昏后外出,行动敏捷,主要捕食昆虫。冬眠期为65438年2月至次年2月。壁虎的歌像“蚌刺”。蛤蚧干品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具有补肺益精血、平喘止咳的作用。

脆蛇蜥蜴

鳞翅目,尾长约为全长的3/5,四肢退化,形似蛇,但体内仍有带骨的四肢,背部和腹部的鳞片呈长方形,有可活动的眼睑,与蛇不同。车身两侧各有1浅纵槽。背鳞从14到16排不等,有棱。背部褐色,腹面略浅,略具金属质感。雄性背部有长短不一的翡翠色横斑。尾巴容易断,可以再生。每次产卵5枚,雌虫在卵上孵化,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和台湾省。

脆皮蛇蜥绰号“脆皮蛇”和“地鳗”。生活在山区潮湿的竹林、草丛、石缝中,多属洞穴,行为似蛇。以蜗牛、蛤、蚯蚓和昆虫幼虫为食。晒干可以入药,治疗跌打损伤。

鳄蜥

鳄蜥,头长约15 cm,尾长20多cm。背部有颗粒状细鳞片,散在大角鳞片之间,体侧有较大的棱形鳞片,呈纵行排列。背部深褐色,侧部红褐色,夹杂黑色条纹,腹部浅黄色,黑色短条纹,四肢褐色,横条纹,尾部有黑色和绿褐色环状条纹。仅分布于中国广西瑶山。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鳄蜥,别名“雷公蛇”,是中国珍稀特有动物。我喜欢住在树、岩石或靠近深洞和慢溪的树根间隙里。擅长攀爬,晚上经常在树上睡觉。白天,我经常在树上四处寻找食物。它主要以昆虫、小鱼、蠕虫和蝌蚪为食。生性胆小,稍有警觉,它立刻跳入水中。因此,它还有一个“落水狗”的绰号。

班长

在念珠藻科中,成虫身体背面的鳞片为黑色,部分鳞片混有淡黄斑点,腹面为淡黄或灰白色,有少量黑点。幼虫背部为黑色,躯干上有大大小小的黄色圆形斑点,呈五行交替排列,尾部为黑黄色,四肢上也有黄色小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斑纹逐渐模糊。6月左右在岸边的洞穴或水边的树洞中产卵,每次产卵15~30粒。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华南及海南岛。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巨蜥是蜥蜴中最大的,最大的可以达到200厘米长。生活在山溪或海岸河口附近。擅长游泳,会爬树,经常入水捕食鱼类,也吃青蛙、鸟、田鼠等动物。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