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如何发现中医的价值的?
作为一名医生,孙思邈发扬了中国古代重视医德的优良传统。孙思邈尤其看不上那些“靠自己的长处,专心于财产细节”的浅薄博士,或者偶尔为自己的成绩骄傲,以为自己是“大话西游”的浅薄博士。他认为医生应该公正无私,应该谨慎谦虚。这种高尚的医德,孙思邈是终生的榜样,躬身实践。
孙思邈善于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经验。他曾研读古代医学书籍《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从中学习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孙思邈注重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他游遍了很多名山大川,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民间。他从人民那里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和经验。当发现别人有好的医方时,孙思邈“大有作为,视之而定”,不拿到好的医方是不会罢休的。这种勤奋和开明的态度大大提高了他的医学和药学知识。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医药知识的普及。他主张每个人都要掌握一定的医学和药学知识,做到“家从上治,贫从下救,健从上保。”为了普及这项工作,孙思邈认为应该编写一本简单实用的医学书籍。于是他翻阅历代医典,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参考民间验方,写下了《备足千金方》。永辉三年(652年),孙思邈年近七十,《备急用》编纂成功。这是一本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诊断、治疗、针灸、食疗、预防、保健等医学知识的医疗卫生书籍。全书30卷,编纂232册,收集出版5300册。它对人体的脏腑进行分类,接近现代医学的分类方法。之后,孙思邈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收集整理民间验方,研究古代医学经典,继续从事医学的编纂工作。永隆二年(681),已经是百岁老人的孙思邈还是完成了《千金翼》的编撰。《千金方毅》是对《千金方耀》的补充,侧重于对本草、伤寒、杂病、中风、疮疡等疾病的描述。收录了当时使用的873种药物,详细描述了233种药物的采集和加工方法。孙思邈行医采药七八十年,中医知识在当时是最高的,被称为“药王”。钱进方耀和钱进方艺,“取长补短,比齐飞”,成为中医史上极具实用价值的备用医学手册。孙思邈待人接物,认为“人命为重,还有一个宝贵的女儿”,所以用“方”来命名自己的医书,可见他在编书上的深意。
孙思邈是一位创新的医学家。他虽然在病、方、药等方面注意参考古代医学经典,但并不拘泥于死,而是善于结合自身经验,博采各家之长,能够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看病时,他总是“问得仔细”,“深谙其意,详察其貌,决不失之交臂;针灸的判断是没有区别的。”形成了自己严谨的诊疗风格。孙思邈博采众家之长,开创了中医史上的新潮流。
孙思邈特别重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他发现山区的人容易得瘿病(粗颈病,即甲状腺肿)。经过观察分析,他指出这种病是因为长期饮用山里的一种不干净的水引起的。他用海带、海藻、鹿、羊来治疗这种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孙思邈详细描述了脚气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比欧洲医生早了约1000年(欧洲人最早讨论脚气是在公元1642年)。
孙思邈还特别关注妇孺疾病。他认为“生民之道是养小,不小则不能大。”他认为女性不同于男性,在怀孕、分娩和崩溃方面有着特殊的差异。基于对妇女儿童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的认识,孙思邈在《钱进方》中首先列出妇科和儿科;“先说女人和小孩,再说大人和老人的病。”其中许多至今仍可作为妇幼保健和母婴保健的参考。
此外,孙思邈还非常重视保健和疾病预防。孙思邈主张人要参加劳动,但不能过劳;不要沉溺于情欲;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医学家,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炼丹家。孙思邈在《单晶硫磺覆盖法》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火药是中国古代方士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孙思邈《单晶内硫法》中记载的火药配方是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