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穗病中草药

玉米黑木耳

拼音名称yǐmǐhüI méI

别名稗草、棒子包、玉米黑米、玉米黑粉、灰玉米、玉米黑米。

来源

药材的基本来源:稻曲病菌科的黑粉菌寄生在玉米上形成的孢子堆。

拉丁植物和动物矿物名称:玉米黑粉菌(DC。)科达。

采收与贮藏:夏秋季采收,新鲜时(成熟前)采摘,或成熟时采收冬孢子备用。

原孢子堆可在寄主地上任何部位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瘤体,直径可达10m m以上,早期瘤体上覆盖一层白色膜,与寄主组织混在一起,后期破裂露出紫棕色粉状孢子堆。孢子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表面有明显的刺,直径8-12 μ m。

栖息地分布

生态环境:寄生在玉米上。

资源分布:分布在全国各地。

性格;角色;字母

1.性状鉴定本品为玉米黑穗病菌寄生在玉米上形成的孢子堆。孢子堆呈瘤状,直径0.4-15m,白色、红紫色或灰色,覆有一层薄膜,压碎后可见许多黑色粉末(冬孢子)。轻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

2.冬孢子显微鉴定为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刺钝,直径8-12μm,黄褐色。

玉米黑粉菌的化学成分包括糖脂、单糖、脂类化合物、核酸和氨基酸,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羧酸含量较高。此外,还含有角鲨烯、2,3-环氧角鲨烯、4,4-二甲基麦角甾醇-8-烯-3β-醇(4,4-二甲基麦角甾-8-烯-3β-醇)和24-。25-二氢羊毛甾醇)、羊毛甾醇、4-甲基麦角甾醇-8,24(28)-二烯(4-甲基麦角甾-8,24(28)-二烯)、麦角甾醇等。脂肪分解酶(脂肪分解酶)、铁色素(铁铬)、铁色素a。

药理作用黑穗病菌产生的蛋氨酸是生长、发育、维持和维持氮平衡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它在代谢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即它含有一个可转化的甲基(-CH3),参与对生物体生命活动极其重要的甲基转化过程。通过甲基化和硫基转化来解毒各种有毒物质。玉米黑穗病菌能形成一种异吲哚乙酸(IAA),它能刺激高等植物的生长。此外,黑粉菌还能产生黑粉酸,可作为香料工业合成麝香的原料。它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性质甜;平的

归经肝;胃经

功能是健脾胃;益肝胆;镇定神经。主肝炎;胃肠溃疡;消化不良;营养不良;饱受失眠之苦

内服用法用量:炒熟,每次3g;或者吃药,减少孩子的量。

《中华本草》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