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日志
当我们问母亲为什么要给我们兄妹绑上这个漂亮的线圈时,她说:“辟邪,缓解温度灾害。”当问她为什么在门口的葫芦上放艾叶时,她母亲说:“从前,有一个叫黄巢的人,杀了八百万人。有一天,他决定屠杀一个村子,但想起那个村子里有人救过他的命,于是来到这个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让他在门口挂一个葫芦,放一把艾叶作为标记。他回去告诉手下,挂个葫芦,在门口放艾叶,杀不了这一家,杀的是其他所有人。黄巢走后,他的救命恩人告诉村里所有的家庭,在门口的葫芦上放一把艾叶。黄巢的人来了,看见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把艾蒿葫芦。根据黄巢的命令,这些人必须离开村庄,因此村民们避免了一场大屠杀。从那以后,每隔五个早晨,家家门口都会放上一把艾蒿和一个葫芦。避灾迎好运。现在是新社会,天下太平,但这种习俗还在延续。”妈妈的话让我们明白了在葫芦上放艾叶的意义。当时我们认为黄巢是个恶魔,是个坏人。后来初中看了一些历史,才知道黄巢是晚唐农民起义的领袖。起义之初,黄巢及其军队爱民如子,故得“土帅将军”之誉。后来黄巢称帝,把国家命名为“大齐”。从此,黄巢及其起义军变质,开始像强盗一样抢掠,劫男霸女,明火执仗,胡作非为。在黄巢的统治下,老百姓连基本的农耕作业都无法进行,于是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千里光地”的景象。公元884年,黄巢在开小差过程中被部下杀死。从公元775年起义到黄巢被杀,不到十年的时间,据说有八百万人死在黄巢及其叛军的屠刀下。
从此,我开始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新的社会,没有因为乱世而有被无辜伤害的风险。写作文时我们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说这话很自豪,因为这是幸福的标志。那时候物质还没有现在丰富,满大街都是各种各样的葫芦。那时候我奶奶和我妈有空,有了大彩纸,就画了一个大葫芦,挂在门上。他们闲下来没有大彩纸的时候,就用剪刀剪了一个小葫芦,贴在门上。虽然当时生活并不富裕,但节日里的美好、祥和、深情,都蕴含在艾蒿、小纸葫芦、彩色手镯里。
五年前,因为工作,我们来到了滦平。滦平虽然离丰宁近,但是端午节不一样。这里是农历五月初一,艾蒿挂葫芦,不是五月初五。我刚来的时候,不知道有什么区别。第一天看到人家门口的艾蒿和葫芦,很惊讶。问的时候还是我行我素,过了第五天。就这样,五月的第一天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直到有一天早上,我打开门,一股淡淡的艾叶香味突然飘进了房间。往下看,我在楼门口放了一把艾蒿。“谁把艾蒿放在我的门口?”似乎今天是五月的第一天。我们忘记了,但别人没有忘记。当他们好心到自己家里迎接好运的时候,还不忘在我家放上艾叶。我和家人都很感动。然而,这种感人的情结并没有停止。近几年,每年五月初一,门口都会放一把艾叶。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好心人是谁。去年的一天,我和崔老师聊天。她说:五一期间,她和刘老师去远足了。刘老师把一把艾叶递给儿媳妇说:“这是给我们家的”,另一把说:“这是给姚明家的。”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每年五月初一的艾叶,是我们邻居刘先生放的。之后我去买葫芦,也买了两个,一个给我家,一个给邻居。去年买了两个大葫芦挂在初一。初中早上开门的时候,我也在门口放了一把艾叶。这一次,艾蒿上挂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红葫芦。乍一看,对门都一样。我知道这一定是刘先生和他妻子做的好事。
今年五月的第一天,当我打开门时,艾香又飘了进来。我赶紧拿出前两天买的两个小红葫芦给儿子,儿子分别挂在我家和邻居家的大红福字上。
这代表着一个吉祥的葫芦和一把艾叶,传递着美好的祝愿和祝福。每天在这里通勤,感觉幸福吉祥。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端午节的香艾和小葫芦不仅代表着护身符和传统节日,还传达着真诚的关怀、美好的祝愿和永恒的人类感情。
端午日志2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好、玩好、穿好。所以每次节日来临之前,我们都会在黑板上用手指点着数,离节日还有几天。而这个节日刚刚过去,我们期待着下一个节日的到来。日子在孩子的期待中一天天过去。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各种关于节日的东西都有了。只要你愿意为它们花钱,你就会很容易得到它们。但不知道为什么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却过不起节日,这似乎成了一种负担,也成了一种形式。也许这个节日没有了我自己经历过的童年优雅,会变得索然无味。
今天上班路上路过闹市,看到街道两旁到处都是关于端午节的文章,香囊、粽子叶、粽子、糯米、七彩线、小红葫芦、茶蛋等等。看着这些熟悉的物件,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端午节,那些童年关于端午节的味道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首先,染指甲
每次端午节前,我们这些漂亮的小姑娘都要染指甲,但是绝对不会用什么指甲油,那时候也没有。我们必须用植物给它们染色。在我们家乡的山里,有一种植物叫芨芨草。它的根都是红色的,宽阔的绿叶呈锯齿状,上面开着不同颜色的小花。
每当端午节来临,我们都会把还没有开花的芨芨草带回家,放在容器里,加入一些明矾,用锤子捣成糊状,然后涂在指甲上,用布包裹起来。等到第二天早上轻轻取下布,洗掉草糊。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指甲会变得粉嫩透明。这种红色虽然没有指甲油那么妖娆耀眼,但是无色无味,对人体无害,还透着一种自然美,而且那种粉色好像是从指甲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端午节早上起床前,妈妈会把五色线系的五色扣系在妹妹的手腕和脚踝上。白嫩的手脚,红彤彤的指甲,再系上五色扣子,就更是鲜艳夺目了。据说绑上五色扣子的孩子不会迷路,还能防止被蛇咬,也代表着吉祥平安的寓意。
第二,包饺子
在这个东北小城,会包粽子的人不多,所以每当端午节来临,妈妈都会提前挑选一些上好的糯米泡着吃。一般要泡一周左右。我妈说糯米泡久了会让饺子更软。泡饭一天只需要换一次。竹叶是市场上买来晒干的那种。我们没有新鲜的竹叶,只能把晒干的竹叶放在锅里煮,泡在水里,再用冷水泡洗,这样洗出来的叶子有弹性,包起来不会裂。你不需要买马立安,他和粽子绑在一起。菜园里有很多小蓝花,随便剪几朵就够了。
早上天还没亮,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只见母亲左手拿起一片竹叶,在清水中轻轻一荡,右手折成一个三角桶,然后放入糯米,放入一个大红枣,轻轻左右擦拭,再将剩下的叶子折在上面盖住米,包紧,用马立安包住,这样就包好了一个四方形的粽子。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整齐的放在锅里,然后加水,会溢出粽子。然后再往坑里填一些柴火等柴火燃烧,只能听到坑里的柴火“噼里啪啦”烧红。不一会儿,锅开了,青绿色的粽子在开水中上下翻滚,像调皮的孩子在疯狂玩耍。煮熟的粽子变成黑色和绿色。而竹叶的清香也会随着蒸汽飘满小屋,深呼吸一下就会流口水。于是我和姐姐就在锅前等着。
刚煮好的粽子不好吃,只有井里凉水泡的粽子才好吃。拿起一颗煮熟的褐色种子,小心翼翼地把外面的叶子一层一层剥开,一个头上带着大红枣的四角形糯米娃娃出现在我们面前。咬一大口,慢慢咀嚼,一缕香甜软糯的感觉在口中蔓延,心里不禁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真的是贪得无厌,回味无穷。
第三,煮茶叶蛋
小时候生活比较清贫,吃鸡蛋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好吃的茶叶蛋。而我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妈妈做的茶叶蛋,因为里面充满了妈妈的味道。
妈妈用清水把平日积攒的鸡蛋洗干净放在锅里,然后装满水。用一小块纱布包裹茶叶、八角、辣椒等。,放在煮鸡蛋的锅里,然后在锅里放一点酱油、精盐之类的调料。然后用大火煮开后,在鸡蛋可以拉伸表皮的时候,用小勺轻轻拍打鸡蛋的表皮,使其破裂,再用小火慢慢煮开。
茶煮的鸡蛋表皮是深棕色的。打开蛋壳,连里面的蛋清都是深棕色的。茶香浓郁,富有弹性。咬一口鲜嫩可口,唇齿留香。但是这些鸡蛋不能随便吃,需要大家分着吃。我们每个孩子可以分到一个咸鸭蛋和五个茶叶蛋,剩下的留给爷爷奶奶。
第四,采摘艾蒿
端午节那天,我们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采摘艾草。虽然山里到处都是蒿草,但是蒿草不多。主要生长在沟塘边,叶子比其他艾草宽,叶子和茎上飘着一层白灰。根据这些特征,不会把艾草误认为艾草。
凌晨三四点钟,我们这些孩子就起床了,一起走在山里崎岖的山路上。道路两旁,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绿草在晨风中频频点头,紫色和黄色的花朵点缀其间,真的很美。我们用手在草叶上滚一把露珠,轻轻擦在眼睛上。据说这样可以治眼疾,我们整个夏天都不会患眼疾。
踩着湿漉漉的草,走过灌木丛,把艾草分解绑成一捆,然后带回家插在屋檐门窗上,辟邪瘟疫。艾蒿不仅能驱蚊,还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如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
端午节过后,妈妈会把这些艾草储存起来,然后用浸泡在里面的水洗脚,可以有效地祛除虚火和寒火,还可以治疗与虚火和寒火有关的疾病,如门脉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
五、净面河
我们家乡还有一个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就是端午节早上去河边洗漱。所以,为了在太阳出来前去河边洗脸,我们这些孩子采完艾草送回家后,就拿着脸盆去河边洗脸。
清晨,河水仿佛刚睡醒,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整个水面绿如翡翠,亮如玉石。轻轻举起一把河水,泼在我脸上。一股凉意穿透了我的内心,人立刻神清气爽,睡意消失的无影无踪。用木梳蘸着河水,慢慢梳理飘逸的秀发,扎上一个小辫子,然后仔细看着镜子般的河水,直到满意为止。
因为家里的大人忙着端午的饭菜,没有时间去河边。所以我们小孩子会用脸盆把河水灌满,带回家给大人洗。现在离开家乡小镇很多年了,真不知道小镇上还会不会保留这种习俗。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但是已经远去的端午节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只能靠回忆来体会端午节的乐趣。
端午日志3端午放假三天,对忙碌疲惫的身心做个小调整,及时给父母送上节日礼物,是一件乐事。前几天准备了做粽子的材料,昨天忙着做粽子。但是,我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是公式化的,按部就班的,都是像完成任务一样的机械劳动。心情懒散,动作缓慢,没有节日气氛。
中午,远在千里之外的哥哥打来电话:“姐姐,我老婆特意用了你上次邮寄过来的你老家的粽子。它尝起来像超市里的速冻饺子。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吃不到饺子的味道?”
听着哥哥沮丧的话语,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放下手机,看着窗外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思绪如潮水般飞过岁月的长河,童年的记忆一一重现。
每到初夏,在布谷鸟的叫声中,麦子变黄,芦苇变绿,我和哥哥都会充满无限的向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又可以吃到梦寐以求的粽子了。
端午节前几天,我和弟弟放学玩猪草会特别兴奋。这两个人拿着竹篮跑到河边。因为河边随风摇曳的芦苇在呼唤我们急促的脚步;在阵阵麦香中,绿色的芦苇叶正等着我们去采摘。一到河边,他们就放下竹篮,很快钻进了茂盛的芦苇丛。夕阳的余晖透过绿色的芦苇,斑驳的光影跳跃在我和哥哥小红幸福的脸上。胖胖的芦苇叶互相碰撞,发出哗哗的声音。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点缀其中,交织成世间最纯净最美好的自然,萦绕在我们耳畔。我和弟弟仔细地寻找那些又宽又长的芦苇叶,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摘下来,整齐地放在一起。哥哥不时欣喜地惊呼:“姐姐,那片叶子好大,太高了,请帮帮我!”我赶紧走过去,轻轻地把芦苇斜过来,让弟弟去摘。当你手上的芦苇叶太多拿不完的时候,从你身边拉一根长而柔韧的草,把芦苇叶扎成一小捆。
不知不觉,夕阳在晚风中慢慢下沉。我和弟弟赶紧把摘下来的芦苇叶放进竹篮,然后焦急地套上一筐猪草。回去的时候总忘了拉几个芦心,吹几声芦笛。暮色中,我一路快乐地吹着芦笛回家。回家后,奶奶会把我们收集的芦苇叶重新放回一起,用绳子串起来,挂在门前晾干。
端午节的前一天,我和弟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在已经勘探过的河沟荒地里砍艾蒿和菖蒲。我们非常虔诚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奶奶说艾蒿是老先生的拂尘,长而扁的菖蒲是关公的大刀。放在门边,鬼怪鬼怪就不敢进门了。我们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总觉得浓浓的药香完全有可能把蚊子熏走。
当我们抱着艾蒿和菖蒲回来的时候,奶奶已经坐在门前的大梧桐树下包粽子了。我们扔下东西,马上蹲在浸泡过宗叶的木桶旁,看着奶奶的书包,打着手势学习。奶奶把两三片大粽子叶卷成锥形尖筒,舀了几勺糯米拌红豆填进去。当她左右折叠时,一个小小的三角形粽子在奶奶的灵巧下诞生了。最后,奶奶永远不会忘记给我们包一些精美的饺子。那是为了给我们做玩具。第二天我们就把它带到学校,在同学面前炫耀。在我和弟弟焦急等待的时候,粽子钻进了锅里。奶奶坐在土炉子后面,生了一堆火。灶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微红的火光映照在奶奶满是汗水的和蔼可亲的脸上,显得安详而舒适。
在烟雾中,在暮色中,当村子被一股浓浓的粽子味包裹的时候,我的父母已经把我们砍下来的艾叶和菖蒲挂在门前的屋檐下了。一切准备就绪,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坐在餐桌旁,准备吃粽子。我和弟弟开心地拿起一个热腾腾的粽子,匆匆吹着气,小心翼翼地撕开叶子。洁白透亮的粽子像猪一样卷进瓷碗里,热气腾腾。洁白晶莹的饭团上镶嵌着玛瑙般的红豆,真的很漂亮。奶奶在我们的碗里撒了一些糖。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用筷子戳着粽子,咬了一口。它又甜又清爽。吃完一颗,我顾不上小手和脸上的米粒,忙着剥第二颗和第三颗。因为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只有那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我们才能放下肚子,玩得开心。以后奶奶会把剩下的粽子放在竹篮里,高高地挂在屋梁下的铁钩上。只有放学去捡麦穗的时候,我们才能爬上桌子,从竹篮里拿出一个粽子。当时我和弟弟正欢天喜地的捧着粽子,边走边剥叶子。粽子清凉柔和的香味让人更加痴迷。小口咬着,慢慢回味,满满的余香,往往还没到麦田,手里就只剩下黏糊糊的叶子了。在扔粽子叶之前,你得仔细看看有没有米粒剩下,这样才能舔干净。
端午节那天中午,奶奶在烈日下用多种中草药熬了一大锅药汤,倒进一个木盆里。叫我和弟弟坐在木盆里轮流刷洗。据说是为了驱除体内的邪气,皮肤不会生疮。在火辣辣的阳光下,奶奶微笑着,用毛巾轻轻地擦洗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浓浓的药汁和香味渗入了我们的每一个毛孔,奶奶慈祥的笑脸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深处。
当门前艾草菖蒲余味未尽,放粽子的竹篓空了,端午真的结束了。于是,我和哥哥怀恋地掰着手指头,回想一下,数一数这个端午节吃了多少粽子,然后期待明年的端午节。
在粽子和药的浓浓香味中,我们度过了一个温馨快乐的端午节。时过境迁,奶奶早已过世。弟弟离家很远,在异地成家。端午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粽子的场景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不久前,我哥哥打电话来。他说当地的糯米不好吃,饺子总是缺少那种纯正的香味,所以父母要邮寄一些糯米。父母年纪大了,不能出门,就让我代理。特意买了好的家乡糯米邮寄过来。邮费比糯米贵好几倍。但弟弟还是没能如愿以偿,没能尝到小时候的宗乡。
我不仅仅是我在异乡的弟弟。端午节在老家过的,吃着自己包的粽子,还是觉得没有奶奶包的香。糯米还是那个糯米,宗爷还是那个宗爷。但是那几天已经没有了吃粽子的迫切心情,端午节的节日气息已经悄然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一家人忙着过节的温馨早就没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家团圆欢度端午节的氛围只能永远留在美好的回忆里。
你会回来过端午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