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成中药

“秋风响,蟹脚痒。”金秋时节,大闸蟹成熟上市的时候到了。肉质鲜美浓郁、壳薄油足的大闸蟹成为不少市民餐桌上的“新宠”。不过,佛山市中医院营养科主任潘勇表示,肥美的大闸蟹虽然好吃,但也不能多吃,尤其是大闸蟹,要学会一起吃。

吃螃蟹的最佳搭档——紫苏醋姜茶

金秋十月是吃螃蟹的好日子,尤其是有“蟹中之王”之称的阳澄湖大闸蟹,黄梅浓郁,回味甘甜。

中医认为螃蟹能补肾壮骨,但性寒。想要健康地享受螃蟹的美味,最好准备“三种”——紫苏、醋、姜茶。

“如果想最大限度地保留螃蟹的原味,保证食品安全,市民可以选择清蒸。”蒸的时候在蟹尾放几片紫苏,可以起到去腥杀菌散寒的作用。由于螃蟹以微生物和食腐动物为食,鳃和胃肠道藏污纳垢,蟹胃俗称“屎袋”。鲜紫苏既是草本植物又是中草药,既能去除螃蟹的腥味,又能益气、广而散寒。螃蟹含有丰富的异质蛋白质,食用后容易因过敏而出现瘙痒、风团、丘疹等症状。吃螃蟹后吃点紫苏叶也能缓解蟹毒。

螃蟹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胆固醇,食用后难以消化,容易腹胀腹痛,所以食用时最好蘸蟹醋食用。蟹醋除了调味,还有化瘀、活血、消食、止泻的作用。

吃完螃蟹,可以喝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为品尝秋蟹画上完美的句号。姜茶制作简单。姜切碎,加红糖煮5分钟。也可以在姜茶中加入少量紫苏。姜茶暖胃,理气中和,能“中和”螃蟹的寒毒。此外,还可以喝温黄酒配生姜,如绍兴酒或客家酒,有助于驱寒活血。

另外,有些市民喜欢吃生蟹和醉蟹,认为味道更鲜美。潘勇说,因为寄生虫和细菌可能附着在螃蟹上,它们会随着进食进入人体。另一方面,蛋白质没有煮熟的蟹肉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不建议食用。

孕妇和婴幼儿不宜多吃,购买要新鲜。

潘勇还提醒说,大螃蟹是一种冰冷的东西。过量食用容易导致急性肠胃炎、腹泻、呕吐等症状。因此,孕妇、婴幼儿及体质虚弱、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痛风、高血脂、过敏体质者忌食。

大闸蟹富含蛋白质。如果你想品尝它们,前提是螃蟹必须是新鲜的,最好是现做现吃。“购物的时候要注意螃蟹的眼睛会不会动,会不会吐泡泡,会不会闻到腐败的味道,吃的时候肉有没有弹性。”

“吃螃蟹”的季节别忘了滋润

秋天的这个时候吃螃蟹是最美味的。但秋季天气干燥,气温变化快,人们要注意保湿。潘勇建议你应该多吃一些湿润的食物,比如银耳、莲子和百合。热体质的人可以用雪梨、陈皮、冰糖烧水。气阴两虚(体瘦、舌红、津液少、乏力)、热气的人,可以用麦冬、石斛、西洋参、冰糖煮水养肺。两者都需要注意冰糖适量,不要太多。

秋天也是咳嗽的季节,其中孩子最容易咳嗽。家长可以选择夏枯草为孩子煮水清肝泻火,或者桑叶、菊花煮水清肝肺热,少吃寒性水果。

此外,秋季阳气收敛下沉,不宜剧烈运动,否则出汗过多会损伤阳气。另外,要早睡早起,适时添衣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