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中医说的入归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的“入”是某一种医学侧重于治疗某一脏腑或经络的证候。
我不知道“Gui”
-
找一个更专业的说法:
我在“知道”里找到的...抱歉。
归经是指药物在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中起主要或特殊作用。即标明药物治疗疾病的适用范围。
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比如感冒药,虽然也有清热的作用,但有的偏向清肺热,有的偏向清肝热;同样的补药,有的补肺,有的补脾。因此,中医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药物的功能,将所有药物归入十二经脉,以说明一种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的治疗作用,形成了药物归经理论。
药物的归经主要是根据其所治疗的脏腑经络来决定的。因为经络可以沟通人体内外,当疾病发生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内脏;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在体表。因此,通过经络可以系统地了解人体各部位病变的症状。如肺经病变,每次看到气喘咳嗽;肝经病变,每次看到肋痛、抽搐等症状;心经病,每次看到心慌,失眠等症状。根据药物的功效,可以说明药物如果与脏腑经络紧密结合,对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作用。如桔梗、杏仁可治咳嗽、哮喘、胸闷,故入肺经;羚羊角、钩藤能熄风止痛,故入肝经;朱砂、茯苓能安神定志,故入心经。这说明归经理论,具体指出功效,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至于一种药物可以归入几条经络,说明几条经络都有治疗作用。比如石膏属于肺胃经,也就是说石膏可以清肺热、胃热;党参属于脾肺经,说明党参不仅能健脾,还能补肺气。
药物归经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意义。如肝热目赤,可用清热药中的清肝药治疗;胃寒腹痛可以用散寒药物中的暖胃止痛药物治疗。因此,便于临床内脏用药。因此,在关注药物功能的同时,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和认识一些主要药物的重要归经。
另外,归经虽然明确指出了功效,便于临床应用,但由于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可以相互影响,所以在临床用药中,并不是简单地使用某一种经络药物。如肺病和脾虚,除了补肺药外,还可以用健脾药,因为脾能促进肺病的恢复。因此,不仅要了解药物的归经,还要把握脏腑与经络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归经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过去有些药物的归经也是主观唯心的,如药物“五色”归“五脏”说、植物药“肌肤相亲,心连心”说,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结果。在临床应用中,不应机械处理。
-
我认为,“归”可能是指XX医学属于某一脏腑或经络,即属性相同;而“入”则是能治某个脏腑或经络的证候。但其实我还是认为“入”和“归”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我前面说的治疗某个脏腑或经络的证候。(仅代表个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