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减是什么病?

甲状腺机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或生物作用,导致体内代谢活动下降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

1.怕冷、乏力、出汗少、行动迟缓、无精打采、疲劳、嗜睡、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偶尔出现精神障碍,如抑郁、痴呆、麻木等。

2.体重增加,脸部和四肢水肿。

3.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4.皮肤逐渐变干变厚,毛发脱落。

5.心悸,气短,偶尔心前区疼痛或压迫。

6.耳鸣,听力下降,声音嘶哑。

7.四肢、背部肌肉、关节疼痛,精细的手部动作不如以前灵活。休息时手脚麻木,活动后消失。

8.女性月经量增多或紊乱,部分患者可出现溢乳;男性阳痿。两性性欲都降低了。

二、病因和病理: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往往与以下因素有关。

1.情志刺激:由于精神刺激引起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运化异常,内生湿痰;或脾虚气弱,正气不足,气虚血弱,导致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经络不通,气血不利,则水肿,闭经等症状。

2.饮食不当:由于饮食不当,脾胃受损,中气不足,运化失常。饮食水谷不能运化,痰浊内生;痰湿盛阻气机,损脾阳。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弱,肾火长期滋养,导致脾肾两虚,出现食欲不振、畏寒、嗜睡、懒惰、全身水肿等症状。

3.外邪入侵:风热、毒邪较为常见,从口鼻侵入,毒邪聚集于颈前,则可见咽部及颈前肿痛;如果你过多地使用寒凉的东西,阳气就会内伤。虽然颈部的热毒被清除,疼痛消失,但可以看到发音低沉、怕冷甚至水肿等症状。

4.手术造或药物中毒:由于甲状腺切除或服用某些毒性药物(如西药治疗甲亢),人体正气受损,导致器官营养不良,功能下降,可表现为一系列虚证。

本病病程的关键是阳虚。肾是先天之本,为真阳所居,人体的五脏和阳都依赖于肾的原始生长。真阳气不足,虚弱到寒气耗尽,表现为生命、火衰之象。但甲状腺激素的缺乏是根本原因。激素属于阴粘,所以其病理也涉及肾精亏虚。阳虚现象是“无阴则杨灿不活”的病理表现,是阴病累及阳所致。部分患者出现皮肤干燥粗糙、便秘、舌苔少红等症状,也是阴虚津亏的表现。甚至出现了肾阴阳虚的综合征。此外,肾阳虚未能温脾,脾阳也未能温脾,肌肉失养,故出现肌无力或肢体肌肉疼痛。脾主血,脾虚则失血。女性可见月经紊乱、崩漏等症状,常伴有贫血。肾阳不足,心阳虚弱,说明心阳不足的症状较为常见,如脉象迟或缓,使全身的温煦功能变差,导致四肢发冷,体温下降,甚至津液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皮肤水肿。总之,肾虚是甲减的主要病理,其中肾精不足是根本原因,肾阳不足是关键。病变常累及心脾,导致脾肾阳虚。

三、实验室检验:

1.在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粘液性水肿的患者中,血清总T4的测定通常低于39 mmol/L (3 ug/L)。对于轻度患者,血清T3可在正常范围内测量,而对于重度患者,血清T3可降低。存在无临床症状或明显症状的亚临床甲减,部分患者血清T3、T4正常。因此,T4降低而T3正常可作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2.血清TSH测定:正常值为0-4 mmol/L (0-4 GIU/M1),上限为10 MLU/L(10 UIU/m 1)。甲状腺破坏患者TSH明显升高,正常人为20 LU/L (20 UIU/mL)。

3.131碘的甲状腺摄取率明显偏低且正常,常为平坦曲线,而13l碘的尿排泄量增加。

第四,待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内科难治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甲状腺素代替生理分泌为主,辅以对症治疗。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甲状腺本身的病变,往往需要终身替代治疗。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副作用,导致治疗出现矛盾。郑州华仁中西医结合医院甲状腺科对该病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探索了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机理。通过使用US - HEX介入治疗,彻底治愈了甲减这一内科慢性疾病,得到了厂内患者的好评和医务同仁的认可。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属于中医虚证、气虚证和阳虚证。

病因主要是阳虚耗气,或伴有阴伤血虚,饮酒止血,常虚实夹杂。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有润五脏之功。甲减发病缓慢,身体虚弱,久病损害肾脏,导致肾精亏损,肾气虚衰;脾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想着损伤脾胃之气不能化气和血,导致气血不足,邪气入侵,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产生水肿;脾虚持续时间长,延伸到肾脏。由于精气气血相互作用,呈现脾肾阳虚,故表现为乏力、少言、表情呆滞、反应迟钝、畏寒、少汗、厌食、腹胀、背痛、性欲减退。阳虚耗阴,气血不足,故面色晦暗,皮肤苍白多皮屑,头发枯落;脾虚停饮,气虚血瘀,可见头晕、耳背、胸闷、心悸、面部浮肿、腹水、妇女闭经等。

中医诊断与辨证:

脾肾阳虚:

症状:面色苍白,面部浮肿,表情淡漠,精神疲乏嗜睡,四肢冰冷,皮肤粗糙,厌食腹胀,腰酸背痛,男性阳痿,女性闭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缓。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不畅,生化来源不足,气血失调,故表现为淡漠,神疲乏力,厌食腹胀;久病涉及肾虚肾阳不足,导致畏寒肢冷,面色苍白,面部浮肿,腰酸背痛,阳气不升,舌质淡胖,脉迟。

方药:济生参芪汤合四君子汤,用于气血两虚;

症状: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说话懒言,反应迟钝,便溏厌食,怕冷,四肢不温,月经稀少或闭经。舌淡或胖,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体内气血不足,精气不足,气虚不能在体内充盈,所以精神疲倦,精神懒散,反应迟钝;脾胃不正常,则留便溏;血虚津亏,无法灌溉全身,所以面色萎黄,四肢冰凉,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脉细弱,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处方:十全大补汤

肝肾阴虚:

证候:除脾肾阳虚证外,还有心烦发热、口干舌燥、视物模糊、失眠多梦、月经量少等五种症状。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证候分析同上。肝肾阴虚,精血衰竭,致水不含木,风阳内动,故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舌红脉数。

处方:右归饮加味

中成药:

1)全鹿丸:2 ~ 3g,每日2 ~ 3次,用于补虚、温肾、养血。

(2)贵由丸:3 ~ 6g,每日1 ~ 2次,温肾壮阳,益精血。

(3)参茸丸:3 ~ 6g,每日1 ~ 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补益气血、补肾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