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药期间会伴随虚弱吗?

服用中药制剂有其特殊性。常规是每天服用两次,1次,分别在早餐和晚餐前一小时服用,但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九点:

l、急危重症,随时吃一顿,使药强而猛。

2、慢性病,一定要在固定时间服用,使体内保持相对的药物浓度。

3、进补,胃药饭前或空腹吃,药物能更好的吸收。

4、治疗胃肠疾病及辛辣药物宜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5、安神驱虫药应在睡前30分钟服用。

6、治疗疟疾的药物应在常规发作前2小时服用,以杀灭疟原虫。

7、女性月经药物,月经前几天开始服用。

8.药酒一般根据个人酒量,饭前服用。

9.特殊的药物应该在特定的时间服用。比如纪明粉,黎明前空腹送冷饮,效果最佳。

为了使中药的应用更合理,疗效更可靠,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谈以下几个问题。

1药物剂量

药物的剂量是药物疗效的关键。药物的效果因剂量而异。比如红花用少了会补血,用多了会变成破血;再比如厚朴三物汤和小承气汤,成分相同,但每味药的用量不同,所以功效和主治也大相径庭。然而,在传统医学中,有些药物是以数量而不是质量来衡量的。比如蜈蚣,龙等。都习惯用条,每条都有大有小。有些大蜈蚣的质量相当于几条小蜈蚣,但处方医生事先并不知道药房里蜈蚣的大小,必然会导致剂量不准,影响疗效。所以建议开蜈蚣、天龙等药的医生换成质量米,以免影响疗效。

2个脚注

脚注是医生的嘱咐和对中药配方师的要求。很多中药在古籍中都有注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都规定了需要特殊处理的中药,不同地区的中药炮制标准也根据当地的用药情况进行规定,所以医生没有必要再标注脚注,除非医生有特殊的用药要求,比如医生吞服带脚注的大黄, 配方师应对大黄粉进行处理,并用吞服的字样向患者解释清楚,如果医生没有标注脚注,则没有必要这样做。

3药物引物

服用中药汤剂,往往需要加一份药引子,尤其是在处方、秘方、土方等方面。中医药方由君、臣、佐、使组成。这种药就是人们所说的毒品引子。药引子多为药食同源的物质,如姜、葱、酒、醋等。虽然药引子不是处方中的主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处方都必须有药引子,要由医生根据病情来决定。

4饮食禁忌

为了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我们确实应该注意饮食禁忌的问题。服用含地黄、何首乌的药物时忌服用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不宜吃龟肉;服用茯苓时,食物中不宜放醋;吃鳖甲时,不要配苋菜;服用大承气汤、马人丸等泻药时,不宜过早进食油腻难消化的食物;服用驱虫药时,也应避免吃油腻食物,空腹服药。此外,在服药期间,应避免一切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寒凉粘稠的食物,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有咳嗽症状的患者不要吃太甜、太咸、太油腻的食物,也不要吃辣椒。同时要戒烟戒酒,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服用5次

一般中药汤剂早上一次,一天两次,不太合理。为了在体内达到治疗效果,体内的血药浓度应达到最小有效血药浓度,但不能超过最大有效血药浓度,也就是说,血药浓度应保持在最小有效血药浓度和最大有效血药浓度之间,以达到稳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根据药动学原理确定服药次数,计算半衰期、表观容积等药动学参数,计算每天服药次数,以保证体内血药浓度达到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每日用量。

6不良反应

很多人认为中药无毒,比西药安全。这个观点不够全面。总的来说,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屡见报端,也有中药中毒致死的案例。中医自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之说。据报道,近年来雷公藤中毒200例,其中死亡51例。

7结论

中医是中国医学的瑰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中药汤剂从古至今使用时间最长,应用广泛,因此正确使用中药是发挥其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