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怎么看待中医和西医的?
“中医只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
但他真的是反中医的人吗?
鲁迅是怎么对待中医的?
来看看吧!
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两人都猛烈抨击并研究了这一应用
鲁迅作品中,最早的中医形象是1918年4月《狂人日记》中的何先生,他被描述为吃人的“刽子手”:“我大哥领着一个老头,慢慢地走过来,满眼凶光,怕我看见,只是把头低在地上,从眼镜的侧面偷偷看我。
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看你。”
我说,“是的”!
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看你。”
我说,“是的”!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老头是扮成刽子手的!
小说《明天》6月号1920还有一个中医的形象:“何小贤伸两指切脉,指甲四寸多长。”他不关心劳动妇女的单身四嫂的小儿子鲍二的病。他只是懒洋洋地“伸出两根手指去把脉”,“半句话说完就闭上眼睛”。
然后,轻而易举地拿走了善四嫂的“每天省下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个铜钱”。结果保二的命没救了!
1922 12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许多反对中医的人引用:“我还记得以前的医生的评语和药方,与现在所知道的比较,我逐渐认识到中医只是一个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引起了对受骗病人及其家属的同情。"
大致在1925之前,鲁迅笔下的中医都是反派,都是被挖苦的对象。
从时代背景看,鲁迅是当时反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先锋。从反封建的立场出发,他必然要对旧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1925,他曾在《突然想到》中说:“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阻碍这个未来的,无论古今,无论人鬼,都是三坟,五经,百歌千元,天界河图,金玉佛,祖传丹药,秘制药膏,都把他踩下去。”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无一例外会被“推翻”。这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在反封建文化、崇尚科学民主的潮流中,一些文化名人,如胡适、陈独秀、梁启超、陈寅恪等都反对中医,梁启超甚至被西医截了肾。
从个人生活经历来说,鲁迅的父亲就是因为当地中医治疗无效而去世的。“不仅他很尴尬,家里也从小康陷入了贫困。”这些痛苦的回忆和沉重的负担,在鲁迅年轻时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鲁迅写于1925的《从胡子到牙齿》也谈到了他之前对中医的不满:“大部分是因为耽误了我父亲的病,但我怕他们也有一些伤皮肤的个人恩怨。”带着怨恨,在他的作品里鞭挞和讽刺也就不足为奇了。
鲁迅早期虽然对中医有所批判,但他并没有孤立于中医之外,相反,他应用并研究了中医。
从鲁迅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时不时地用中医治病。如日本记载:1912 11.06 1.00“喝姜汁治胃痛,居然好了”;1912 165438+10月23日“下午腹痛,做姜汁喝了”;1916 65438+10月22日“晚上喝刺五加酒肩痛”。
从1912起,在鲁迅的日记里有很多关于这个活动的记录。这与鲁迅身体不好有关。许广平回忆说:“以33岁的青年鲁迅为例,他因为总是闯祸,所以胃痛、紧张、牙痛、头痛、体热、咳嗽。今年的1913。可见鲁迅因为身体不好,不断在中医方面寻找办法,可见他并没有否定整个中医。
鲁迅虽然对中医有过嘲讽,但他也在看一些中医古籍,做一些研究。
比如鲁迅的日记里有:1914九月12,“买两卷《备急灸方》用针灸,择日”;1965438+265438+2005年2月0日“去书店买一本八卷本《石矛吉谷编》,一本四卷本《松井王叔和脉经》;2月2日1923“下午去琉璃厂买了一本靖远版本草伊彦,两元八角一册”;2月26日1923,“下午,书店借了十卷《晁氏病源论》”;4月27日1923《上午讲师范大学。从织里书店买《同仁穴位针灸图鉴》一本、两本,一元四角;8月2日1927买了六万斋医书22本,里面有褚的遗书,肘子的急症方,元和,苏的方子,十本医书,加减苓蜜十八方,韩的医通,痘疹心录。
鲁迅不仅多次去书店买中医书,还亲自补中医书。
比如1927,12八月日记里写着“下午修翟留义医书”;同年八月,17,“刘宅医书下午补”。鲁迅也和哥哥分享过中医古籍,如1965438+2005年7月29日日记:“早上二哥来信,本月在家花100元(52),脉经四册。”
从上面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医的病因、脉象、针灸、方剂学都有所涉猎。买这些中医古籍恐怕不是为了批评。
观念渐变,客观评价
1930之后,鲁迅对中医的批判就很少见到了,他对待中医的态度很踏实:生活上用中医给家人治病,给亲戚朋友推荐有效的方法,对中医给予客观的评价。
在1930年8月30日至9月6日的日记中,鲁迅写了四次在仁济堂为儿子周海婴买药。周海婴在《鲁迅和我的七十年》中谈到了过去鲁迅的待遇。鲁迅用薄荷味的安福消炎膏和芥末膏治疗儿子的哮喘。芥末膏是他的“王牌”,经常“经过这种热敷,感觉呼吸大大通畅”,效果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