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理气化痰:橘皮(附:橘核、橘红、橘叶)
一、功效应用
橘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乃脾肺二经气分药。
功效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其特点善调中焦气机,善祛湿痰,乃治脾胃胀闷、痰湿之要药。黄元御言其为行郁理气之佳药。
常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古书中只论橘皮,还未有陈皮、青皮之分)主胸中瘕热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本草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蟹毒。”
《长沙药解》:“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
《本草备要》:“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二、配伍应用
1.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证。橘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具有理气运脾、调中快膈之功。治脘腹胀满或疼痛等证,常配伍枳壳、木香等理气止痛之药。
若治胃失和降,恶心呕哕,常配伍生姜,即橘皮汤。
黄元御言:“橘皮破壅塞而扫瘀浊,生姜降冲逆而行凝滞也。”
若治呕吐而见痰热者,常配伍竹茹、黄连等,即温胆汤。
若治肝气乘脾所致的腹痛泄泻,常配伍白术、白芍、防风,即痛泻要方。
若治脾胃气虚而消化不良者,常配伍于四君子汤之中,即异功散。
若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常配伍桔梗、半夏、枳实,即桔梗汤。
黄元御言:“降浊止呕,行滞化痰,而和平条达,不至破气而损正,行郁理气之佳药也。”
汪昂言:“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
2.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胸闷腹胀、纳呆倦怠、大便溏薄、舌苔厚腻,以及痰湿壅滞、肺失宣降、咳嗽痰多气逆等证。橘皮既能理气,又能燥湿。治湿滞脾胃所致以上诸证,常配伍苍术、厚朴、甘草,即燥湿健脾之名方平胃散。
若治脾虚胃逆,浊阴不降之哕逆,常配伍人参、甘草、竹茹、生姜等,即橘皮竹茹汤。
若治胸中痹塞,短气,常配伍生姜、枳实,即橘枳生姜汤。
若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可于橘枳生姜汤中再加人参、白术、茯苓,即外台茯苓饮。
若治湿痰证,见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者,常配伍半夏、茯苓、生姜等,即燥湿化痰名方二陈汤。
《珍珠囊》:“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
汪昂言:“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名二陈汤。”
3.用于行补药之滞。橘皮有理气之功,与大剂补气药同用,既能健运脾胃,又能起到补而不滞作用。
治脾虚气陷证,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证,常配伍人参、黄芪、当归、甘草、白术等,即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且能助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则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炙甘草还可调和诸药,***为使药。方剂立意清晰,配伍严谨,君臣佐使各司其职,实学习组方之典范。
三、用法用量
橘皮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若治胸中痰饮,也可用至几十克以上,如外台茯苓饮。
汪昂言:“治痰咳,童便浸陋;治痰积,姜汁炒;治下焦,盐水炒。核去皮炒用。”
四、应用注意
橘皮辛散温燥,温能助热,故舌赤少津、内有实热者须慎用。
李东垣言:“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多用也。”
汪昂言:“多服久服,损人元气。”
附药:橘核、橘红、橘叶的功效与应用
1.橘核的功效与应用
橘核为橘的种子。味苦、性平。归肝经。功能行气散结止痛。常用于疝气、睾丸肿痛及乳房结块等证的治疗。
橘核破气力强,故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体弱者当慎用。
2.橘红的功效与应用
橘皮去掉内部白色部分后,晒干即为橘红。因其去白留红,故名橘红。味苦、性辛温。功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常用于咳嗽痰多及食积不化等证而非热象者的治疗。
李东垣言:“若补脾胃,不去白(即橘皮);若理胸中肺气,须去白(即橘红)。”
汪昂言:“入补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
3.橘叶的功效与应用
橘叶为橘树之叶。味辛、性苦平。归肝经。功能疏肝行气,消肿散结。常用于胁肋作痛、乳痈、乳房结块及症瘕等证的治疗。
汪昂言:“去白名橘红,兼能除寒发表。核治疝痛,叶散乳痈。皆能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
——中医实战笔记:21.1.21中午二稿#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