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葛仙米简介

葛仙米是一种淡水野生藻类植物,是湖北省鹤峰县的特产,有着悠久的出口历史。它是一种多细胞丝状蓝藻,与普通念珠藻和发菜同属蓝藻门、蓝藻门、藻门、念珠藻科。地木耳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的蓝藻之一,存在于各种水体、土壤、河流河口甚至极地地区。然而,世界上分布的念珠藻非常罕见。目前在国内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湖北的交界地带,如张家界、石门、鹤峰等地,据报道在非洲等地也有少量。葛仙米生长在未开发的山区水域,天然无污染。是地道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很高。它是一种高蛋白、多功能的营养食品,是宴会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堪称国内一绝,世界罕见。

葛仙米不是一粒。它被称为“米”,因为它的形状像米粒。收集干燥后,颗粒呈圆形,煮熟后比米粒大。附生于水田、浅塘、湖泊、溪流中,或潮湿的土壤上,呈球状、胶状,状似木耳,故称“水木耳”或“田木耳”;无根、无茎、无叶,浮于水中,故又称“神仙饭”或“神仙菜”;许多细胞连成一串念珠群,蓝绿色,浑圆精致,可媲美珍珠,若人和菜一起煮成菜。味美可口,故称“美味珍珠菜”。在清朝历史上被记载为贡品和御膳。末代皇帝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一道菜叫“鸭丁炒葛仙米”。

葛仙米名字的由来有两种传说,都与东晋学者、医学家、道教理论家、方士葛洪(人称“葛”)有关。一种说法是葛洪隐居南方,缺粮时采集这种藻类为食。后来被别人取了名字,所以被称为“葛仙米”。还有一种说法是,葛洪发现这种海藻很好吃,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于是去了朝鲜,献给了皇帝。当时正巧太子体弱多病,吃了就好了。皇帝很感激葛金红提供灵丹妙药,所以他给它的名字“葛仙米”,这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