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
一是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极。
《全国农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特色产业是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有挖掘地方特色产品、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香香特色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开发特色区域、特色品种等产品,以特色和质量赢得市场。
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通过生产、加工、流通延伸特色产业链,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按照“以标养标,以标创标,以标贯穿全过程”的要求,打造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农民打造家庭工厂、手工作坊、农村作坊,发展特色食品、民族特色,弘扬特色文化,提升人文价值,挖掘民俗风情、历史传说、民间戏曲,打造一批具有农村特色的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展特色产业应注意的九个方面:
1.基于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由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形成的,如湖南、四川多雨潮湿的气候,使人们形成了吃辣椒的习惯,形成了种植加工辣椒的产业。少数民族独居山区,成就了民族医药和中草药业,东北寒冷的气候成就了酸菜业等。,基于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才能蓬勃发展,否则只能昙花一现。
2.基于农村文化。俗话说“十里有异音,百里有异俗”,农村特色产业必须与农村文化有机融合,才能提升特色产业的内涵,吸引人们的眼球。比如湖南歌手宋祖英凭借民谣《辣妞》一举成名,就是典型案例;
3.依靠工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要形成产业规模和集群,否则只能自娱自乐。比如沙县小吃已经产业化、规模化,超过1.3万户,近5万人,年收入近5亿元。沙县小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4.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科技信息快速融合发展的今天,农村特色产业应与时俱进,将现代科技融入特色产业发展,如特色食品定量添加剂、营养保健品、工艺品安全防护等。
5.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特别”是让市场接受的金钥匙。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需要在原有历史或新研发特色的过程中保留和注重“特殊”,否则这个特色产业就没有发展价值;
6.用品牌提升影响力。品牌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在信息无国界的今天,创新规划与时俱进的农村产业品牌体系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环节。
7.用标准保证服务。标准是社会、行业、产品的标识。农村特色产业在发展初期可能是模糊的概念,但后期要科学完善各项标准,保证各项服务,赢得市场信任。
8.以知识产权为守护。知识产权包括商标、地理保护、公益保护等。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容易被模仿。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9.在政府支持下寻求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产业,由地方政府主导,覆盖面广,甚至包括政治、宗教,必须寻求政府支持发展。
第二,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三次产业融合是主导因素
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集聚资源要素,聚焦重点产业,加强创新引导,突出集群形成,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一二次生产,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推进第三产业融合,提升农村产业经济效益。
1.强化创新引领,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针对农村地理特征、气候等特定资源禀赋,与科研机构合作,挖掘当地种养业的各种元素含量,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延伸产业链,提升深加工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比如大豆经过精深加工提取的食用油、豆腐、大豆蛋白、卵磷脂、大豆低聚糖的价值提高数倍;
2.从源头入手,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价值链。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养殖业是农村工业的基础。要从源头抓起,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或杜绝化肥农药的使用,标准化种植加工,前瞻性的科技创新,细微的售后服务。如北京蓝天绿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采用世界著名的超导之父曲先生为科技支撑,改变农作物的恶意转基因,恢复农作物的本来面目,提高产量和产品品质。产品销售价格虽高于市场,但仍供不应求;
3.区域支柱产业或国家支柱产业的三次产业融合。由政府或大型企业集团主导的工业化大型集团企业是国家安全中心,是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主导产业,重点是工业拉动、产值、利润和就业。它们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至少占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5%,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产业支持和区域协调政策。比如双汇集团的生猪产业,涵盖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农业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屠宰、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包装生产等。,覆盖18个省份,年出栏生猪13万头,年收入700亿元。是全国养猪业和漯河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4.与重点企业集团合作进行三次产业融合。国家、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医药、食品、生物企业是农林牧产品深加工和三产融合的主力军。与他们嫁接合作,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5.区域消费保护性加工与第三产业整合。虽然现在是全球一体化、市场化、品牌化,但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门槛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可以有效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如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的熟食加工、矿泉水等行业;
6.农林牧产品分类及初级加工与第三生产一体化。初级农产品加工是农民生存、推销、提升基本价值的关键环节。各级政府要大力鼓励农民对农林牧产品进行分级和初加工,一般能增值50%以上,如东北的冻玉米,三七和新疆的核桃分级和初加工就是典型案例。
第三,新农合居住和养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产业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截至2021年末,我国2.67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城镇老年人65438+7300万,老年人银行存款占比超过60%。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很强,预计2025年为11.36万亿元,2035年为26.81万亿元,2050年为61.26万亿元,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405060退休的城市老人,尤其是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早已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冷漠的生活。他们希望退休后能经常生活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利用农村闲置的房屋、肥沃的农田、绿色的山川,成立农村专业养老合作社,在农村开展合作养老,市场前景广阔。
1.田园综合体养老。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乡村社区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发展模式。在农村综合体建设过程中,科学融入城市养老工程,可以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
2.林场和森林旅游景点养老。目前,中国有近万个林场和森林景区。由于林场已经搬迁到附近的乡镇,大量的林场房和厂房闲置。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吸引城市老年人到林场和森林景区养老,是重要手段。
3.农村闲置房产养老。由于城市化和村庄合并的进程,许多农村学校、村委会等资产被闲置。对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实行村民租赁承包,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是提高农村集体收入的好办法。
4.村民闲置房屋养老。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或生活,农村大量房屋闲置。通过建立农村养老合作社,实行法制化、门槛化、规范化管理,可以极大地促进村民。
第四,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的开发与运营策略
到2021年,我国城市化率为64.7%,即9.2亿城镇人口居住在全国约10%的地方,4.9亿村民居住在全国90%的地方。乡村有“山、河、林、田、草、湖、海、沙、雪、动物、植物、阳光、空气”,这是城市难得的奢侈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2022年乡村休闲旅游达到32亿人次,收入1.2万亿元,2025年达到40亿人次,收入1.6万亿元。欧美日韩等国家人均年乡村旅游6-12次,中国将达到8-16亿人次,收入将达到3.5-7万亿元以上。乡村休闲旅游将成为乡村振兴和三次产业融合的主力军。
1.挖掘乡村旅游特色,打造特色爆款产品。休闲旅游是一种满足人们度假、好奇心和开阔视野的行为。乡村休闲旅游首先要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和产业特色,如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特色餐饮等。,并进行差异化创意,找出好看的点,然后有效推广;
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行真诚的地方服务。基础设施和酒店餐饮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石,当地的真诚服务是乡村休闲旅游的飞翼。在满足法定旅游服务标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倡导民俗服务,如乡音、服饰、礼仪、习俗等。
台湾省淘米村有29种原生青蛙和56种蜻蜓。通过探索青蛙和蜻蜓文化,游客可以在湖中的船上体验模拟地震,这艘船被命名为“摇晃的记忆”。“情境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奇观、景观和主题。周末和节假日,淘米村每天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门票收入200多万人民币。
3.实现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提升乡村资源综合价值。礼品和特殊产品的销售是旅游业的主要收入之一。要把地方特色产业的原始、初级、精深加工、特色餐饮、服装与旅游休闲产业结合起来,增加旅游服务内容,树立乡村旅游形象大使,发挥口碑和营销作用,提升休闲旅游综合效益;
4.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村民基本利益。村民是乡村休闲旅游的中坚力量。在引进工商资本和信托企业时,要创新体制机制,保证当地农民的参与,即农村集体和村民在土地、资源、知识产权、劳务等方面入股,同时对一些地方特色明显的项目尽量由当地居民管理,凝聚各方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5.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在规划、开发、设计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牺牲利益,保证乡村振兴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10陕西袁家村经验:以支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以创新求发展,以享受促和谐;调整收入分配,实现* * *与繁荣;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搭建农民创业平台;以建立股份合作社为抓手,实现三个转变;以旅游创品牌,以三产二业促一产,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把村民培育成经营主体,让村民当老板、当股东,家家有生意,人人能赚;循序渐进,逐步升级,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元到多元,从低端到高端;搭建平台,汇聚资源,面向全国,合作共赢;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廉洁乡风。
动词 (verb的缩写)产业整合与集群发展的乡村振兴
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实施产业整合和集群发展是产业的最佳途径,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但需要强有力的资源整合、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创意策划、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
1.以政府投资和工商资本参与发展产业集群。对省、市(地)、县(市区)农村重点产业,各级政府要根据产业布局和科学分工,采取政府投资或吸引央企、国企、外资、骨干工商资本参与产业整合及其集群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北大荒、新疆农垦、海南农垦、内蒙古农垦等大型农牧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
2.推进跨领域政府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对难以由省、市(州)、县(市区)整体引进的农村产业,采取相关政府间横向合作,吸引工商资本和农民入股。相关政府应约定相应的责权利,共同给予扶持政策,打造跨区域的产业整合和集群发展;
3.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培养乡村企业家。各级政府要重点培养懂经营、善管理、有前景的企业家,给予复合叠加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做精、做大、做强,以此拉动区域产业链和集群的发展。
来源:?网络?编辑:?金属和石头――硬度和强度
投稿邮箱:?cyxx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