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灸法分类
皮肤灸皮肤灸又称肉灸、直灸、开灸,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灸法,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所在的皮肤表面点燃燃烧。其温度可达70℃以上。为了防止艾炷倾倒,可以提前在皮肤上涂一点蒜汁、粥汤、水或酒精。艾炷灸还有疤痕灸、无痕灸、骑竹马灸、三角灸等。根据艾灸的程度和艾灸后局部是否有疤痕,分为疤痕灸和无疤痕灸两种。疤痕灸,又称烧灼灸。
隔灸也叫间接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放置某种药物或东西,然后点燃艾炷进行艾灸;当患者感到发热时,换锅灸,直至皮肤红润。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多种灸法,应根据病情选择应用。
常用的艾灸方法如下:
隔姜灸将生姜切成厚度约为1分钟的薄片,用针在姜片中间打几个孔,然后将姜片放在穴位上,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灸。根据生姜的性质和味道,此法多用于治疗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呕吐、腹泻、疝气、遗精、风寒湿痹等。
隔蒜灸,将大蒜瓣或单头紫蒜切成厚度约1分钟的薄片,中间打孔,然后将蒜片放在穴位上,在蒜片上放艾绒筒点燃灸。可以不用蒜片,而是将大蒜捣成糊状,均匀地涂抹在穴位上,然后将艾炷放在蒜泥上点燃艾灸。一般每个穴位可艾灸5 ~ 7次,每2 ~ 3天1次。基于大蒜的特性,此法常用于治疗痈、溃疡、蛇咬伤等。
隔盐灸将干盐磨成细粉或直接将精盐粉撒满脐窝,再将艾炷放在盐上点燃灸。这是一种根据神阙穴当地特点设计的经验灸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常用于治疗腹痛、腹泻、尿路梗阻、肢体晕厥。
另外,古代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葱、葱、蟾蜍、川椒、皂角、附子、豆豉、甘遂、巴豆等,现代很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