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更强
选择农业、农村、农民条件好的沿江(湖)地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精心打造张卓河综合产业、云珠湖生态旅游、云珠湖三业融合、南屯河传统产业、“春江设施蔬菜+有机旱作农业转型升级”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廊道
科学提出“规模开发扁平化、村庄巩固提升、山区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打造典型,点连线、辐射扩面、整体推进,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打造乡村振兴基本雏形,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
产业扶贫夯实乡村振兴支撑
榆社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任务,制定出台了《榆社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促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培育主导产业、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安排实施了101扶贫项目,预计投资8736.7万元。
全县新发展设施蔬菜1万亩,累计达到1.6万亩;新开发中药材2000多亩,累计达到21,000亩;谷子种植稳定在3.5万亩左右,特色产业进展良好。
尤其是保护地蔬菜产业,已销售4.28万吨,总产值654.38+0.25亿元。彩椒出口俄罗斯,成为这个县设施农业新品种试验的一大亮点。
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方面,榆社县全力打造2个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654.38+10万亩玉米深松密植技术、654.38+10万亩玉米秸秆还田深耕技术),建成中药材、大麻、酥梨、玉米4个市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初步建立了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同时,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山西医药集团、京十四羊、河南科大、山西五福、天盛农牧、清一农林牧、乐嘉牧业、包森公司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四种四支”不断提质增效,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全覆盖的发展格局,对促进农业增收作用明显,为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善人居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在2019年投入8000多万元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上,今年,榆社县结合全市“爱国卫生季”的开展,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施策、推茬促整”的原则,制定了市政改造的标准和任务要求。
按照乡村振兴示范村、公路沿线村、偏远村三个标准,将全县169个村划分为100个重点村、136个标准村、23个基本村,通过台账管理、清单改善等方式提高改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共整治路障62处,建筑物19栋,桩911桩,垃圾774堆,“爱国卫生季”活动初见成效。
同时,重点建设20个示范村,大力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绿化等工作。目前,榆社县各村正在积极实施。特别是在厕所革命中,榆社县积极推广社城村“改良通风+大三格化粪池”和邓禹村全冲水两种厕所改造模式。在这一年中,准备了600个厕所改善任务,450个厕所已经完成。
此外,榆社县坚持充分利用五县帮扶资金和县级自筹资金,实施射城至北马会、邓禹至县城59公里通道绿化美化工程。目前已种植金榆、矮樱等各类树木近万株,成为乡村振兴走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动力
榆社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激活农村资源,致力于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采取“试点乡镇先行,其他乡镇同步推进”的方式,通过激活农村资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
在典型引导方面,精心打造了东庄村校企合作、社城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八字沟村搬迁整合流转等一批改革模式,探索路径,推进改革。
在项目规划方面,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壮大,规划实施了小渡渔沟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青义农林牧“一站七基地”养殖、蓝雨乡“畜牧饲草种植”、万亩中药材种植项目等一批市场化改革项目,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机制创新,增强乡村振兴实效
加强乡村治理,改善乡村风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今年以来,榆社县将社城村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立足本村实际,探索实施了“四个坚持、四个促进”的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坚持以党建引领促进群众自治,以德治促进群众参与,以法治保障有效治理,以示范带动治理。
实现“三基建设”与村级治理的深度融合。同时,以邓禹村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积极推广“庭院善治”模式,采取党员、人大代表、网格负责人、乡村圣贤、志愿者进网格、党建、服务、三治、政策、福利进庭院的“五进五进”方式。
做到了庭院治理、民风良好、农村安全。两村的实践探索,为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县域治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榆社县还与妇联合作,积极开展“美丽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村风民风,全力倡导农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