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药配伍,如何理解?

中药配伍是基于患者病情的需要和中药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合用两种以上药物。

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之间的配伍称为药物的“七情”。七情包括单向、互需、互吸、互惧、互杀、互恶、对立七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单线”:单线是指用单一药物治疗一种疾病。如果病情简单,可以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比如单用黄连治痢疾,单用黄芩治轻度肺热咯血,或者单用鹤草芽、印楝根皮驱绦虫、蛔虫,还有很多有效的“单方”,都属于“单向”。符合简单廉价的要求,易于使用和推广。应该大力提倡,特别有效的应该进一步研究。但如果病情严重或复杂,单一药物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和中医的药用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这是因为单一药物很难充分考虑治疗需要,而且有些药物还具有毒副作用,因此在应用单一药物时很难避免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合用时,药物之间会有一些相互作用,比如有的可以增强或降低原有疗效,有的可以抑制或消除药物的副作用,有的可以产生或增强副作用。所以在使用两种以上药物时,一定要有选择性。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的问题。

“相须”:即性能和疗效相近的药物能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合用可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大黄与芒硝合用可明显增强泻热的疗效,麻黄与桂枝合用可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疗效,荆芥与防风合用可明显增强祛风的疗效。这样的例子很多,在临床药物组合中经常用到。

“相联”:即在性能和疗效上有一定特点,或性能和疗效不同,但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一起使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如益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时,茯苓可提高黄芪益气利水的疗效;黄连配伍木香可治疗湿热泄泻、急性腹痛,黄连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泄泻的效果;万磊可用于驱虫,大黄可用于通便。这样的例子很多,也是临床常用的药物组合。

“相互恐惧”: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可以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比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生姜可以减轻或消除,所以生半夏和生南星怕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副作用的典型例子。

“自相残杀”:即一种药物可以减少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可见,互畏互杀其实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剂型,是在药物之间的相互治疗方面。

如上所述,生姜可以降低或消除生半夏和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生姜杀死了生半夏和南星的毒性。

“不喜欢”:即两种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可降低甚至失去另一种药物的原有疗效。比如人参讨厌萝卜籽,因为萝卜籽会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必须指出的是,“相邪”只是两种药物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减弱或丧失,并不是两种药物的功能都受到影响,使原有的功能全部降低。比如生姜讨厌黄芩,但是生姜的温肺胃和黄芩的清肺胃的功效相互抑制,疗效降低。这是因为生姜的温性与黄芩的寒性相冲突,但它们的作用与归经并不完全相同。生姜还能刺激中食欲,治疗恶食呕吐之证,黄芩则能清阳祛热邪。在这些方面,两种药物并不一定是拮抗的。两种药物是否为邪,也与所治疗的证候有关。如果用人参治疗气虚或单纯脾肺两虚,用莱菔子消积,人参的补气作用就会降低。但对于食积不足、气滞不畅之证,若单用人参补气,将不利于郁滞饱胀之证,若单用莱菔子消郁导滞,则会加重气虚。二者相合,莱菔子有益人参之气。所以新版本草说:“人参得萝卜籽,其功更神。”所以原则上要避免对立面的兼容,但也有可以利用的一面,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相反”:即两药合用可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恶”“十九怕”。“十八反”和“十九怕”的具体内容如下:

十八反:甘草、大戟、海藻、芫花提取物、川乌、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沙参、丹参、玄参、阿莎丽、芍药。

十九怕:硫黄怕芒硝,水银怕砒霜,狼毒怕密陀僧,巴豆怕矮牵牛,丁香怕姜黄,川乌草乌怕犀角,牙硝怕三棱,官圭怕立德粉,人参怕五灵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