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分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医学有些偏颇,这种偏颇不是对证有毒,而是对证有毒(偏颇造成的危害)。

古人云:“是三分毒。”《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对如何用药很有讲究,分为大毒、中毒、小毒、无毒。治病需要大毒治病,十之八九;往往毒药治病,十之八九;小毒治百病,十进八出;无毒处理,十之八九。现在很多人认为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温和安全,总认为不会有药物的副作用。其实麦饭石如果随意滥用和滥用,也会产生毒副作用。

扩展数据:

最初的解释

如果是药,那就有些偏颇了。但这种偏见对综合症没有毒害,对综合症有毒害(偏见造成的危害)。

据文献记载,已发现有20多种中草药具有致死性,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剧毒中药雷公藤、驱蛔虫的苦椅、息风解痉的剧毒中药蜈蚣等。有些中草药不仅有毒,甚至剧毒,如水银、斑蝥、红砒石、白砒石等。

有些生药仍然毒性很大,如附子、半夏、马钱子、草乌、赤小豆和南星。虽然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毒性可大大降低,但如果滥用或用量过大,仍会产生毒副作用,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在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剂量。据报道,一位“专家”曾用乌头治疗风湿病,但剂量加倍,病人死亡。

虽然要注意有毒的中草药,但还是要注意一些常用中草药的用量,如果用量过大。它也会导致副作用。如甘草,性温,能调和诸药,具有健胃补中、泻火解毒、缓和药性、调和中急的作用。但若无故长期服用,会影响脾胃之气,妨碍消化功能;黄药子过量可导致肝损伤和黄疸;过量使用木通会引起肾脏损伤。

据资料记载,说这句话的人是明代医家刘纯,原文出自《治清法补遗》。从年代上看,当时还没有西医,应该是指中草药。这句话全文是“药三分毒,唯有开胃无毒,盖开胃者解毒。”《黄帝内经》将中草药分为大毒、普毒、小毒、无毒四类,称为“无毒”。《神农本草经》收录了365种中草药,其中上品120种,明确记载“无毒”“延年益寿”。

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药三分毒”的“是”并不是“万物”的“是”。“药”不是“所有的药”。“三分”,有的医生认为是“三分治,七分养”的意思。再看“毒”字,古今词义有别。在现代汉语中,“毒”就是“有害”的意思。在古代,“毒”有两层意思,一是“害”,二是“偏”。《内经》时代的古代医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偏颇”。

古人认为,只要是寒热之药,即使有毒,中医学者也遵循古法,刘纯也遵循“偏方”之义。其实,人生病了,就说明人体的阴阳失衡了,就偏了。医生用热药驱寒,用感冒药清热。正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对抗你身体的偏性,让你的阴阳重新平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是三分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