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急!!!!!!!!!!!!!!!!!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特点?0?2www.5h5j.com?FlC?Hyy?
1,“天地为生命之本”的农业文化特征。f?0?2www.5h5j.com?FlC?Hyy?
千百年来,人们在“黄土地”上生活和工作,把土地视为自己的命根子。在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漫长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脚踏实地、真诚待人的品格。土地观念是农耕文化的核心。所以中国古代每个村子都有土地庙,要供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去天坛和地坛拜天地,象征性地犁耕,祈求风调雨顺、国家繁荣和安全。f?0?2www.5h5j.com?FlC?Hyy?
春耕夏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凡事脚踏实地,不逆农时,循序渐进,但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征。比如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军事、农业、医学、艺术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讲究伦理和日用,不求来世和天道;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f?0?2www.5h5j.com?FlC?Hyy?
农耕文化以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理想目标。孔子的哥哥有一个儿子,他说:“礼以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说,“和者,能成天下之道。”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一直倡导文明教育,主张“各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和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人的独立意识,把个人融进群体。f?0?2www.5h5j.com?FlC?Hyy?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f?0?2www.5h5j.com?FlC?Hyy?
小农生产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商业利润的交换价值。于是,“平均”的想法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儒家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说“相亲相爱”、“相得益彰”,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再加上小农生产小而窄,生产工艺简单,生产秩序稳定,所以人们往往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f?0?2www.5h5j.com?FlC?Hyy?
2.“祖先是人类的基础”是血缘关系的伦理特征。f?0?2www.5h5j.com?FlC?Hyy?
原始人、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尊祖孝道、祖祖辈辈传承、延年益寿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的核心理念。f?0?2www.5h5j.com?FlC?Hyy?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纣王自称天子。他不仅是政治领袖,也是世界领袖。他的长子继承了王位,他的兄弟们被封为王子或名医。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周代分封的异姓贵族。同姓贵族是兄弟叔伯,异姓贵族是侄子叔伯。无论是同姓贵族还是异姓贵族,都被血缘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张坚韧的巨网。f?0?2www.5h5j.com?FlC?Hyy?
孔子那么重视孝道,主要是用血缘关系来维护传统社会的礼法统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根据其“阴不如阳”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三枢机”,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采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为主,阴为从。所以君主、父子、夫妇都变成了统治和服从的关系。“王道三纲可从天求”。这样,“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的统治与服从关系就被说成是上天的安排,神圣不可侵犯。f?0?2www.5h5j.com?FlC?Hyy?
“三纲”是一种“身份定位”,“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在“身份定位”条件下用来调整各种人际关系的永恒道德规范。总的来说,“三纲五常”是孔子“君君、臣、父、子”学说和“礼治”思想的发展。因此,后人统称其为“儒家经典”。本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的总纲领。f?0?2www.5h5j.com?FlC?Hyy?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五伦”的两个公式F?0?2www.5h5j.com?FlC?Hyy?
我天、地、君、亲、师II君、父、子、夫、兄、友F?0?2www.5h5j.com?FlC?Hyy?
前者是五德标准,后者是人际关系中五德的提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是政治关系,是君臣关系。郭涛为什么要结拜兄弟?因为只有建立起这样的亲属关系和兄弟关系,才能找到比他们的政治关系更可靠的纽带。f?0?2www.5h5j.com?FlC?Hyy?
君师合一的文化特征,“君师为治之本”。f?0?2www.5h5j.com?FlC?Hyy?
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国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君师合一是政治与伦理的合一。儒家的内圣外王学说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是“伦理-政治”文化范式的基本框架。f?0?2www.5h5j.com?FlC?Hyy?
孔子的“礼”属于外在约束,“仁”属于内在自觉。“礼”讲的是客观的社会规范,“仁”讲的是主观的道德修养,也就是所谓的“仁”或“内圣”;前者就是所谓的“礼仪”之学,或者说“外王”之学。在孔子看来,两者是一体的。f?0?2www.5h5j.com?FlC?Hyy?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论、仁政论都以个人修养为核心,即论“内圣”“大学”强调以个人修养为出发点,全面阐述了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到了宋代,朱成的理学以“内”为基础,以“外”为目的,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内圣”路线。这样在价值取向上,特别注重道德的培养。从积极的一面看,它尊德重节,激励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正义,从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直至“舍生取义”。在这种伦理文化培育的知识分子和民众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他们在与内外黑暗势力的斗争中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在国家存亡的历史关头,令人肃然起敬。如齐太史竹简、晋董虎壁、秦张良缀、汉苏武节、蜀范文、宋飞魂、晋渡江、南宋状元文天祥等。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文化气质和道德情操,将永远激励着后代的有志之士。但这种伦理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片面强调道德的培养,忽视了对知识的探讨和对功利的追求。这种文化观念发展的结果,就是在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种空谈、轻视实践的风气。一味地从内心寻找“正义”和“良知”,却没有兴趣向外探索,最终堵塞了追求知识、发展科学、改造世界的道路。f?0?2www.5h5j.com?FlC?Hyy?
儒家自汉代立为尊以来就是准宗教的,君师合一实际上起到了政教合一的作用。一方面,皇帝被称为天子,代表上帝。另一方面,皇帝尊崇儒学,崇拜孔子圣人。君臣互相依赖,互相保护,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中国的儒家崇尚圣人之风,缺乏智者的气度,无法跳出“内圣外王”的格局,从而阻碍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进程。其内向、封闭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觑。这种负面效应也表现在建筑文化上。比如中国传统住宅的特点是建造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的四合院,在形状上体现了这个家庭的排他性。用厚墙把房子和外面的屏风隔开。老四合院的中心建筑是一个大厅,最大最好的大厅,平时无人居住,但作为整个家族权力的象征,中间供奉着祖宗牌位,是家族会议的议事室。大厅周围的侧室和厢房是住人的房间。辈分高的住右边(古人还是对的),辈分低的住左边。四合院把这个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血缘单位和经济单位与外界隔绝。北京故宫虽然是皇家宫殿,但实际上在形状和功能上是一个宏伟的大四合院。中国的古城是一个正方形的城市。长城也是一种空间扩大的四边形。古代人修建长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御外族,也是为了隔绝中国与外族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家是四合院,城是方城,国有长城。胡雪岩在杭州的故居也体现了这一点。有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历史问题,至今没有被历史学家注意到。f?0?2www.5h5j.com?FlC?Hyy?
从农耕文化、血缘关系、君师合一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特质。其中,天地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宗族是血缘关系的基础,君师合一是伦理政治的基础。f?0?2www.5h5j.com?FlC?Hyy?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长期融合。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团结有着顽强的凝聚力。它的多元融合过程对我们接受和消化不同文化也有重要启示。这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特别珍惜。但是,另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伦理文化具有内向追求和自我孤立的倾向,其消极的一面仍然给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造成了心理障碍,必须加以批判和改造。f?0?2www.5h5j.com?FlC?H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