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gap茯苓复合种植致富技术
1复合栽培技术介绍
茯苓由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组成。它不含叶绿素,所以它不能自己制造任何营养。它主要依靠寄生吸收松科松属植物的养分来完成其生命周期。茯苓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如下:
茯苓复合栽培技术
茯苓复合栽培的原理是充分利用茯苓适宜的气候和养分,将菌丝到菌核形成的时间缩短100 ~ 120 d,使茯苓子实体能充分吸收木材的养分,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快速生长。
2.多种栽培技术试验
2.1不同栽培技术试验
2000年,在相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试验了传统行栽法、传统坑栽法、行二级复合栽培法、行三级复合栽培法、枝小径材堆码栽培法、枝小径材三级复合栽培法等6种栽培技术,木材原料100 m3,试验地总面积100 m3。2001根据2000年二王松香基地试验结果,筛选出最佳工艺。在盐东镇树洞松香基地,利用120 m3木材进行传统行栽法、行三元复合栽培法和枝小径级料复合栽培法,试验面积1200 m2;。2003年3月,在钟超镇潘老村,大面积推广行式三联复合栽培技术、传统栽培技术、枝杈小径木复合栽培技术,试验地3000平方米,节材300立方米。2000-2003年完成传统栽培技术试验,面积440 m2;完成复合栽培技术试验,土地面积440m2完成了利用废弃次生枝和小径材的栽培试验,用地420 m2。
2.1.1传统栽培技术(以下亩按有效面积588 m2计算)
合计实验用地面积440 m2,鲜猪苓总产量6723 kg,平均产量15.2kg/m2,588 m2产量8937 kg,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下同),鲜猪苓商品率48.20%。
采用2.1.2双季种植技术。
试验地共440 m2,鲜猪苓总产量10267.6kg,平均产量23.3kg/1012+02,588 m2产量13700kg/m2,鲜猪苓商品率91.8%。
2.1.3以废弃的劣质嫩枝、嫩枝为原料,采用三次复合栽培技术,共试验土地面积410 m2,鲜猪苓6500 kg,平均产量15.8 kg/m2,588 m2产量9290.4 kg,商品率90.30%。
2.2不同栽培技术的试验结果
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复合栽培技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53.3%,鲜猪苓商品率提高43.6%,加工后成品产量提高96.9%,销售价格提高25%。总产值增长146%,净利润增长229%。利用松木下脚料和劣质木、树枝、小径木为原料栽培茯苓,其经济效益比用作家庭柴火高30倍。采用传统工艺生产茯苓1000 kg,6.7m 3;松木是需要的;采用多种栽培技术。该操作仅需要4.35立方米的松木。与传统工艺相比,每1000 kg鲜茯苓节约木材2.35 m3,木材利用率提高35%。黎平年产茯苓3000吨,采用多种栽培技术可节约木材资源7050 m3。。
3结果和讨论
3.1利用废弃劣质原料、枝条和小径级原料栽培茯苓。
废弃的劣质木材、树枝和小径级木材采用传统技术培育。接种细菌后菌丝体自然生长,菌核随处可形成。由于木材过小,缺乏营养,在多孔菌后死亡、脱落,无法形成商品多孔菌。复式栽培技术:以10 ~ 15 kg为一捆接种菌种,每捆释放1个茯苓子实体。这样人工控制10 ~ 15公斤的小块木菌丝体为茯苓的一个菌核提供养分,正好满足茯苓菌核的营养,可以达到高产。
3.2将传统的栽培技术改为人工合理的伐木布局,形成茯苓。
传统栽培技术中,菌丝接种后在木段上自然形成菌核(猪苓),导致茯苓菌核在猪苓内木段上分布不均匀。部分木段可生长大量菌核,导致木段营养供应不足。茯苓菌核因缺乏营养而自然死亡或未能发育成商品猪苓,造成“鸡窝猪苓带皮”。有的木块太少甚至不是“空坑”;茯苓中也有菌丝液体流出茯苓场形成囊袋后出现夹砂、夹泥等不良现象。根据茯苓及其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将复合栽培技术改为人工合理布局茯苓。茯苓菌丝的发育特点是其中一个双核菌丝接种后直击木材末端,然后直接双核菌丝糖酵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分解木材纤维形成葡萄糖,可以为茯苓提供生长营养。从而使木段的双核菌丝分解木质纤维并供给末端菌核营养。此时,木段内部的菌丝没有再生能力重新生成新的菌核,而是充分分解木质纤维,最终为茯苓的菌核提供养分,从而实现茯苓的人工控制和合理布局。
3.3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出菇时间提前100 d,产量高,品质好。
在传统的茯苓栽培技术中,茯苓所在地区的木材接种后需要100 ~ 120 d,甚至需要150 d才能开始形成茯苓。一般在3-4月接种菌种,茯苓的时间在8-9月,此时天气干燥,高温不利于菌丝生长,茯苓的采收时间会在165438+10月。因此,传统栽培方式通常处于高温、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茯苓后生长期短(茯苓未成熟时采收),严重影响茯苓的产量和质量。在复合栽培技术中,茯苓地区的木接菌菌丝一般为15 ~ 20 d,能产生茯苓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15 d后,用第一批茯苓菌核直接吸收菌丝体产生的营养物质。一般在24 h内茯苓菌核与菌丝紧密结合,48 h开始吸收菌丝,7 d后茯苓菌核开始生长发育。这样,复合栽培可进入茯苓生长发育期30 d(茯苓人工切片),处于适宜的气候。因此,茯苓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条件下生长迅速,而当处于高温、干旱和寒冷气候时,茯苓菌核的生长发育已经成熟,进入收获期。与传统栽培相比,茯苓菌核采收期早于100 d,茯苓产品单重6 ~ 20 kg,比传统栽培平均单重(0.3 ~ 0.4 kg)大10倍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提高53.6%。
3.4改变传统的采收方式,保证木材的菌丝体不被破坏。
在传统栽培技术中,采收茯苓时(种植1批原木分三次采收茯苓),需要将原木揭开,采收后需要将原木排放在茯苓地里,使茯苓第二次生长。这种采收方式对茯苓饮片之间的菌丝丝破坏严重,第二次、第三次出茯苓饮片需要30 ~ 50天,甚至部分茯苓饮片受损后失去菌丝,出现空坑,严重影响茯苓产量。复合栽培技术采收茯苓时不开木段(1 ~ 3次),茯苓全部在木段尾部。只需刮去木头尾部的泥土就能收获。采收后,茯苓的子实体菌核会立即释放出来,成为第二次采收的茯苓的商品,以此类推进行第二次采收。这样,培养后的木段和木段之间的菌丝始终不会被破坏,菌丝正常生长,为Por的菌核源源不断地产生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