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餐具对身体的利与弊
1.铜不足。现代生活中,人们对铜的摄入量不足,每日摄入量仅为0。8毫克,而正常人每天需要2毫克铜,所以专家建议,除了食用动物肝脏、牡蛎、豆类、蔬菜、水果、燕麦等富含铜的食物外。,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使用铜餐具——铜铲、铜抄勺、铜火锅、铜筷子、铜勺等铜制品来补充铜。
2.改善贫血。铜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催化剂。贫血是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多为缺铁性贫血,但仍占缺铁性贫血的20 ~ 30%,常规补铁治疗难以见效。原来是肌肉缺铜。铜不仅参与红细胞中铜蛋白的合成,也是构成人体多种铜酶的主要成分。
3.防止癌症的使用。据报道,铜可以抑制癌细胞DNA的转录过程,帮助人们抵抗肿瘤癌症。治疗疾病。民间有没有用青铜治病的习惯,比如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妇女儿童有佩戴铜坠、铜项圈等铜饰品的习惯,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铜锅。铜杯、铜铲等铜餐具,这些部位的癌症发病率也很低。
使用铜餐具的缺点:
1.铜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成的铜锈(氢氧化铜)和在空气中氧化生成的绿粉(氧化铜)都是有毒物质。此外,烹饪过程中摩擦产生的铜和锡也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铜餐具已逐渐被淘汰。
2.铜锅不适合熬药。铜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容易氧化,与中药的化学成分反应会影响药效。安全使用铜锅,远离铜锈。铜生锈后能产生“铜锈”(碱式醋酸铜)和蓝矾(硫酸铜)。这两种有毒物质会引起恶心、呕吐,甚至中毒。所以带锈的铜餐具一定不能用。
3.小心旅游目的地的青铜器。去印度等地旅游时买的青铜器,或者中东的青铜器,应该是用来装饰的,而不是用来做炊具的。
扩展数据
铜与人类健康
简介
铜离子(铜)是生物的必需元素,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人体缺铜会导致贫血、毛发异常、骨骼和动脉异常,甚至大脑紊乱。但如果过量,会引起肝硬化、腹泻、呕吐、运动障碍和感觉神经障碍。一般来说,牛肉、葵花籽、可可、黑胡椒、羊肝等都含有丰富的铜。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摄入后15分钟内可进入血液,存在于红细胞内外,可帮助铁转运蛋白,对血红素的形成起重要催化作用。而且在食物烹饪的过程中,铜也不容易被破坏。
铜广泛分布于生物组织中,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很多是金属蛋白,以酶的形式发挥功能作用。每一种含铜蛋白的酶都有其明确的生理生化功能。生物系统中许多涉及氧的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都是由含铜酶催化的,这些酶对生命过程至关重要。
当然,铜作为一种重金属,摄入过量也会有害。铜离子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例如,硫酸铜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嘴里有铜味和胃里有烧灼感。严重者有腹部绞痛、呕血、黑便。
可引起严重的肾损害和溶血、黄疸、贫血、肝肿大、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和尿毒症。刺激眼睛和皮肤。长期接触性皮炎,鼻粘膜和眼粘膜刺激,可出现胃肠道症状。
人体的需求
成年人每天需要铜0.05 ~ 2毫克,孕妇、产妇和青少年(少年食品)需要更多。足月婴儿的铜含量约为16 mg,按单位重量计算远高于成人,其中约70%集中在肝脏。因此,胎儿肝脏是铜含量极高的器官。从怀孕开始,胎儿体内的铜含量急剧增加,从怀孕第200天到出生,铜含量增加了4倍左右。
所以妊娠晚期是胎儿吸收铜最多的时期,这也是早产儿容易出现铜缺乏的原因。孕妇体内铜的浓度在妊娠期逐渐升高,可能与胎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一般情况下,孕妇不需要补充铜,过量的铜会有致畸作用。
中国营养学会没有制定铜的每日需要量,但制定了铜的“安全适宜摄入量”,半年前婴儿每日0.5 ~ 0.7毫克,半岁至1岁婴儿每日0.7 ~ 1.0毫克,1岁以上婴儿每日1.0 ~ 1.5毫克。这个摄入量相当于美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日常饮食中安全足量铜摄入量的估算”。
铜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体每天摄入各种微量元素,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金属元素之一。成年人1 kg体重中铜含量约为1.4mg ~ 2.1mg;血液中铜的含量约为65438±0.0毫克~ 65438±0.5毫克。这个量虽然很小,但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器官正常运转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铜在人体的运作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铜是体内蛋白质和酶的重要成分,许多重要的酶都需要微量铜的参与和激活。比如铜可以催化血红蛋白的合成。研究表明,铜缺乏会导致血浆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这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因素。科学家还发现,营养性贫血、白癜风、骨质疏松、胃癌、食道癌等也与人体缺乏铜有关。严重铜缺乏和长期边缘铜缺乏还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和一些地方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