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有什么特点?
木鼓,又称“鼓快书”,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河北省中部石家庄最受欢迎的流派。它的诞生日期仍然未知。据了解,有著名艺术家赵创作(艺名“老婆婆”)已近百年。这种曲艺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的特点和地方商“吆喝”等曲调发展而来的。起初流行于深泽、无极、藁城等县的广大农村,后来广泛流传于河北中部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山西、河南等省也有木鼓。
木鼓的歌词通俗易懂,简洁有力,充满健康活泼的地方色彩。唱歌的时候,可以一个人唱,也可以两人一组唱。伴奏只用木板和一个小鼓,学起来比较方便,容易在群众中普及。
木鼓的传统节目非常丰富,有100多个小故事,如《老鼠告诉猫》、《劝人》、《花林英》、《郭巨埋孩子》、《木莲救母》、《赵舞娘》等。中篇小说有上百个段落,如《两个李子》、《相马传》、《宋武传》、《千里马》、《金环故事》、《蒋公案》等。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邹秋》、《晋和春秋》等五部春秋,以及薛家将、杨家将、胡家将、包公安、刘公安、海公安等三个案例。其声乐为板腔,曲调古朴独特,粗犷雄浑,影响了北方许多鼓书、鼓歌的形成和发展,如西河鼓、景云鼓、JD.COM鼓、乐亭鼓、竹板书等,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
东北大鼓的表演大多是由一个演员击鼓鼓掌,配以一至几个人的乐队。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胡俟、琵琶和扬琴。
演员的自打鼓,也叫书鼓,呈扁圆形,两面有盖。放在鼓架上,用鼓箭(竹制)击打。板分两种,一种是由两块木板(多为乌木)组成;另一种是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于板腔,歌词的基本形式是7句上下句式。有大嘴柔板、小口柔板、柔板26、快板、三板等。另外还有一些悲情调、西城调、歧口调等小调作为其辅助唱腔。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地狱、风俗、人情各不相同的不同流派。以沈阳为轴心的《凤雕》唱腔优美,抒情,适合唱《红楼梦》等故事。以营口、盖县、岫岩、海城为轴心的“程楠调”慷慨激昂,适合演唱《三国演义》等故事。以金州为轴心的“西城调”唱腔哀婉深沉,适合《孟姜女找老公》等悲剧故事的剧目。还有以吉林为轴心的“东城调”,黑龙江流行的“江北调”(又称“北城调”)。
东北大鼓传统剧目约200件,如今约有150件。可分为子弟书、三国、草段三类。帝子的段落大多取材于明清小说和通俗戏曲,歌词典雅,富有文采。少数作品反映了清代的真实生活。在三国部分,有关于刘备,诸葛亮和将军关,张,赵,马和黄武华的歌曲。草段是民间艺人创作和表演的一种流行歌词,题材广泛。解放后出现了一大批现代歌曲,如杨靖宇的《大口袋阵》、《春天的小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