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凉水吃药有什么影响?
一般西药片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是如果服用胶囊或者中药颗粒,最好用温开水冲服。
大部分人在吃药的时候都有这个习惯,就一口水喝下去或者随意拿起身边的茶杯,不管是茶还是饮料,把药片吞下去。这种服药方式不正确,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使疗效大打折扣,严重时会加重不良反应。吃药的时候,喝水其实有很多学问。
吃药喝水保护肾脏。
服药期间多喝水有利于药物排泄,防止药物对肾脏的损害。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尤其如此。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有时从尿液中沉淀出来并形成晶体,引起腰痛、血尿和蛋白尿。严重时,晶体会堵塞尿路,阻止尿液排出。大量饮水可增加尿量,降低尿中药物浓度,避免结晶损害肾脏。另外,感冒患者服用APC等退烧药时,多喝水,有助于身体大量排尿以代谢体内毒素。同时,退烧药会让患者大量出汗,喝水可以及时补充体内水分,避免虚脱。
但是,有些药物服用时不能喝太多的水。喝止咳糖浆时,部分液体会停留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黏膜炎症,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所以喝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服用麦滋林颗粒时,每袋仅需15 ~ 30 ml水,在较高浓度下有利于保护胃黏膜。同样,思密达(每袋3克)只需要50毫升水就可以服用。
吃药的时候要喝足够的水。
任何药物都不能干咽,以免药物尤其是胶囊粘附在食管壁上,对食管造成损伤。特别是有些患者患有食管炎或食道癌,药片停留在病变部位,可能会造成梗阻,有时甚至会刺激局部出血。
有研究表明,60%的药片不能进入胃中,只能停留在食道中慢慢溶解,会对食道黏膜造成不良刺激,严重时甚至会引起食管炎。服药时,增加饮水量可加速药物进入胃内,提高胃的排空速度,使药物更快到达肠道,提高疗效。因此,患者在服药时,需要服用200 ~ 300毫升的温开水,充分冲洗食道,使药物尽快进入胃部。
水温不应该太高
最好用温开水服药,因为温开水不会影响各种药物的吸收。但热水对某些药物有破坏作用,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酵母片等。它的主要成分是消化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温度超过60℃,就会变性,失去消化功能。再比如维生素C,水溶性制剂,不稳定,受热后容易减少,从而失去药效。小儿麻痹症糖丸不宜“趁热”服用,宜用凉开水冲服。类似的药物还有很多,所以患者最好用常温水服药。
有些药不能用热水服。
1,含有酶或益生菌的药物
加热时,这些药物会失去大部分功能,无法帮助消化。如胃蛋白酶混合物、胰蛋白酶、淀粉酶、多酶片、乳糖酶、酵母片等。
2.维生素
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性质不稳定,受热后容易被还原破坏,从而失去药效。
3.止咳糖浆
用热水服用会稀释糖浆,无法在呼吸道形成保护性“膜”,影响疗效。
吃药后多喝水。
1,平喘药
茶碱或茶碱控释片、氨茶碱、胆茶碱、二羟茶碱(哮喘)等。,由于其利尿作用,容易出现口干、多尿或心慌,所以要多喝开水或橙汁。
2、利胆药物
有些利胆药可能会引起腹泻,所以在服用期间要尽量多喝水,以免因腹泻过多而脱水。
3.蛋白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