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是什么动物?

林麝中文名:林麝中文名:香獐、林麝、麝、麝、狍,藏名音译:纳瓦英文名:林麝中国分布:北至宁夏六盘山、陕西秦岭;东至安徽大别山,西至湖南;西至四川、波密、西藏、察隅、云南北部;南至贵州、广东及广西北部山区。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坡西、弄巴和西社地区。林麝生活习性的独特之处在于雄性的上犬齿特别发达,像尖牙一样,异常锋利,长达10厘米。上犬齿是雄性麝的唯一武器,但只能用于同类:在发情的季节,雄性麝为争夺对方,用獠牙撕扯对手的皮肉。但它对付不了食肉动物,即使是小型食肉动物也很难抵挡。麝的后肢比前肢长很多,站立时后腿高前腿低。后腿发达,脚趾坚实。它们可以在悬崖峭壁间自由跳跃,被食肉动物追逐时也能逃脱。居住在落基山脉的森林动物依靠这种技能生存。林麝是典型的山地动物,不栖息深山老林,多分布在松栎阳坡和疏林草坡。夜行性,多在黄昏和夜间觅食。它胆小孤僻,很少结伙;也喜欢凉爽,怕暴晒,夏天热;行动敏捷,擅长攀爬陡峭的墙壁;喜欢吃苔藓、苔草、竹叶、蕨类和芳香的叶子。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大部分人白天都躺在屋子的角落里,或者在僻静的地方反刍、打盹。该路段麝生长繁殖处于秋冬发情期,发情期交配多在11 ~ 65438+2月。在此期间,雄性和雌性之间会发生激烈的争斗。雌性麝的发情周期为15 ~ 25天,妊娠期为176 ~ 183天,春夏产,妊娠期为6个月,每胎1 ~ 3只。但据长兴报道,广西大部分林麝每窝产仔数为1。一岁的雄性麝开始分泌香味,三到十岁时香味分泌量最高。麝香其实是胆小孤独的雄性麝的麝腺分泌的。麝香一直以其浓郁的香气和经久不衰而闻名。它不仅是制备高级香水和香精的固定剂,也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于制备醒神强心等多种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人工繁殖:多年来,一些人为了获取麝香而随意捕猎,导致麝的数量明显下降。为了保护这一森林麝资源,除采取保护措施外,还开展了驯养繁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上海崇明岛东平林场饲养的林麝生存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麝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麝期。从不同年龄组的性别比变化来看,由于雌性麝比雄性麝存活率高,进入亚成体后雄性比逐渐下降,说明在幼麝期出现了偏雄死亡。早生幼麝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晚生幼麝,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2)发现圈养林麝的摄食行为都在白天。(3)在哺乳期,母麝比公麝投入更多(泌乳时间更长),即母麝比公麝获得更多的营养(母乳),这是母麝比公麝存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营养不良不仅直接导致幼麝死亡,更重要的是导致幼麝对外界不利条件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引起疾病死亡。(4)幼麝的出生时间由母麝在繁殖种群中的社会等级决定。社会等级越高的雌性麝营养状况越好,其后代出生时间越早,存活率越高。社会等级低的雌性麝营养状况差,后代出生晚,存活率低。早生幼麝的存活率之所以高于晚生幼麝,一方面是受母麝的营养状况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幼麝出生后的天气条件影响。种群现状:近年来,该物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下降,已在多个原分布区消失,成为全球濒危物种。因此,2002年,我国专门将其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四川是林麝的主产区,0.7头/km2。陕西由于四年滥猎,林麝资源迅速衰退,年产量仅30公斤;。贵州省至今非常罕见。大别山的麝主要在安徽,麝数量多的地区仅限于金寨、霍山、岳西三县。时至今日,偷猎依然存在,种群数量还在减少,大别山的麝濒临灭绝。林麝分布在云南省的山区和林区。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所有林区均有分布记录,常见于80年代初以前。目前已知分布于坡西、弄巴、西社林区。此外,西林附近的金钟山山脉还有零星的森林。这四个地方分布的林麝数量很少。根据它们的活动面积和活动范围,金钟山自然保护区的林麝种群数量约为16 ~ 24。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针阔混交林林麝种群密度最高(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其次是阔叶林和灌木林。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海拔1 700 ~ 2 100 m),而在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高山(海拔2 100~2 450 m)。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的林麝密度极低。来源:/view /view/92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