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医里有没有叫“写药”的药?
I .容积性泻药
它是不可吸收的盐和食物纤维素。
1.硫酸镁,MgSO4 7H2O)和硫酸钠(Na2SO4 10H2O)也被称为盐泻药。在肠道内难以被吸收,大量口服形成高渗压阻止肠道吸收水分,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此外,镁盐还能引起十二指肠分泌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素能刺激肠液分泌和蠕动。一般空腹涂抹,多喝水,1 ~ 3小时后会腹泻,排出液体粪便。导泻作用强烈,所以主要用于排除肠毒和一些驱肠虫的药物,随虫和药物一起排出。
口服高浓度硫酸镁或经导管直接注入十二指肠,会引起胆总管括约肌松弛,胆囊因反射而收缩,产生利胆作用。可用于阻塞性黄疸和慢性膀胱炎。
硫酸镁和硫酸钠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可导致反射性盆腔充血和脱水。月经期,孕妇和老人慎用。
2.乳果糖是半乳糖和果糖的双糖。在小肠内不消化吸收,所以可诱发腹泻。未被吸收的部分进入结肠后被细菌代谢为乳酸,进一步提高肠道渗透压,具有通便作用。
乳果糖还可以降低结肠内容物的pH值,减少肠内氨的形成。H+可与生成的氨形成铵离子(NH4+)而不被吸收,从而降低血氨。可用于慢性门静脉高压症和肝性脑病。要注意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丢失,可加重肝性脑病。
3.膳食纤维素,包括蔬菜、水果中的天然和半合成多糖及纤维素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不被肠道吸收,增加肠道容积,保持粪便湿润柔软,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可预防和治疗功能性便秘。
第二,接触泻药
1.酚酞口服后在肠内与碱性肠液相遇形成可溶性钠盐,可促进结肠蠕动。服药6-8小时后便软便排出,作用温和,适用于慢性便秘。约65438±05%的口服酚酞被吸收。从尿中排泄,如果尿液呈碱性,就会呈红色。一部分通过胆汁排出,肠肝循环延长了作用时间,所以一次服药作用可维持3 ~ 4天。过敏反应时,出现肠炎、皮炎和出血倾向。Bisacodyl是一种类似的药物,用于便秘或X射线,内窥镜检查或术前空肠内容物。
2.蒽醌类,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有蒽醌苷,口服后可被大肠内的细菌分解成蒽醌,可增加结肠的推进蠕动。服药后6 ~ 8小时排便,常用于急慢性便秘。
第三,润滑泻药
润滑泻药通过局部润滑和软化粪便来发挥作用。适用于老年人和痔疮及肛门手术患者。
1.液体石蜡是矿物油,不被肠道消化吸收,具有润滑肠壁、软化粪便的作用,使粪便易于排出。
2.甘油以50%浓度的液体注入肛门,因高渗压刺激肠壁而引起排便反应,并有局部润滑作用,几分钟内引起排便。适合儿童和老人。
泻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治疗便秘,尤其是习惯性便秘,首先要调整饮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蔬菜和水果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泻药。如排除毒物,应选用硫酸镁、硫酸钠等盐类泻药。一般便秘,接触性泻药比较常用。润滑泻药对老年人,动脉瘤,肛门手术比较好。
3.腹痛患者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不能使用泻药。年老体弱、孕妇或经期妇女不能使用强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