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昌古镇旅游指南

成都新场古镇是一个充满巴蜀文化元素的特色小镇。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大家都会获得很好的参观体验,感受到古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具体攻略指南。

新场古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是大邑县西部最早的建制镇。这是一个有山、丘陵和水坝的地区。从成都出发,走成温高速,在王思、新昌出口下高速,行驶约5公里。大概需要1个小时才能到。

新场古镇创建于东汉,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西部邛崃,南部王思镇,北部楚江镇、花水湾、西岭雪山。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

西岭雪山流水丰富,流经头研河、二研河、三研河,环绕新场古镇。

古镇有七条古街,分别是夏征街、上正街、太平街、太平街、石祥街和河坝街。还有六条小巷,分别是水乡、张一庙巷、谢佳巷、石矛巷、铜石巷、上紫库巷,有两竖两横井。现存的古建筑有几十万平方米,大部分房屋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

有许多大庭院和亭台楼阁,青砖绿瓦,木制建筑和圆柱,雕梁画栋,银行生动的墙壁,如李故居,俱乐部,客栈,黄楼,广东会馆,天主教堂和福音堂。刘成勋故居和碧山寺。

走在古镇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到处都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百米长的永安廊桥,有不足两米长的小石桥,有九尺长一尺二尺宽的九孔桥。

这些水是流水,屋檐下往往有小溪。溪水两岸树木深林密,几级台阶几尺护栏,或洗脚或洗菜,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01,三寸金莲堂江湖帮会馆

一到新场古镇门口,两座青砖简砌的三层楼塔映入眼帘。古镇上的村民说这是古塔的复制品。这两座塔是两个小博物馆,分别是三寸金莲馆和江湖帮馆。

江湖博物馆里有大量的图文资料和实物。本文介绍了旧社会袍哥组织、青帮、红帮(洪门)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三寸金莲博物馆记录了自宋代以来1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缠足的历史,并展出三寸金莲弓鞋、制鞋工具等实物。古代女子缠足的历史始于何时?尚待历史考证,但自宋代以来已得到普遍认可。

俗话说“一双小脚,一坛子眼泪”,我家小姑娘从五六岁就开始缠足了。她用一根长布条,折断了除大拇指外的四个脚趾,将脚掌弯向脚心,形成一个竹笋形状的“金莲”。痛苦可想而知。“小、细、尖、弯、香、柔、正”是缠足的最高标准,也是女人婚后生活的保证,否则不会结婚。《缠足儿歌》是这样唱的:压油,压台板,坡里暖阳,烧开热水,倒青盐。妈妈帮我绑脚。

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是一双小脚,经常一瘸一拐的。每次给奶奶洗脚,我都觉得害怕。多亏了妇女解放运动,再也没有小女孩被绑着脚哭了。这种几千年来强加给女性的折磨被永远遗忘了。

02,3+2读书会

还有新昌古镇的“32读书会”也很吸引我。这是一个由分享阅读乐趣的爱书人发起的民间图书馆。所有的书都可以免费阅读。

我喜欢读书会吧上的这句话:分享书的故事,让更多人享受阅读。

读书会经常举办各种读书活动,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这里和大家分享读书故事。公益课包括:青年课、乡村课、儿童课、阅读分享课等。

这三个女孩甚至在放学后照顾了许多孩子的作业,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在农村,有这样的读书环境,真羡慕新昌古镇。

本来我只打算在这里参观一天。因为这里的“3 2读书会”,我在这里待了一个星期。

每天早上带着相机走街串巷,去古镇的每个角落。下午拿个笔记本,坐在读书会的角落里,要么安静的看书,要么写几页游记处理拍下的画面。

“那个下午,那个周末,仿佛就在昨天,其实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时间是可以沉淀的。也能证明一群追梦人,一个有爱有理想的地方,正在验证不平凡的梦想是从一群平凡的人开始的。”

泡一杯薄荷水,看窗外游人如织,听河水潺潺。读书累了,就找女生聊聊天,帮她们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和他们讨论读书的乐趣,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者邀请他们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撑着遮阳伞,来到小桥上,为他们拍下美丽的照片。

03、原清远市

九洞桥前有一古色古香的照壁,上面篆书“原清”。

新昌古镇始建于东汉,古称清远。由于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市场。千百年来,这里的木材、茶叶、大米吞吐量非常大,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

尤其是清朝康熙时期,从最初的零星小摊、客栈,发展成为店铺众多、市场繁荣的集市场所。

目前,古镇内仍保留着许多明清建筑,古镇内仍保留着赶集的传统习俗。每隔两天、四天、七天、10天,附近山区的农民和百姓都会背着篮子来到这里。因此,有人称新昌为“延续千年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市场”。

曾经有这样一副对联形容当时的清远市:晴空遇上雾山,夏薇郑云,人声鼎沸;活水从源头来,杰出的人才出类拔萃,有智慧的人才活得好。

04.刘成勋故居。

正因为新昌古镇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所以古镇上有很多名人故居,包括刘成勋故居。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刘成勋,曾任四川省省长、川军总司令。

刘成勋故居的山墙不大,只有一条人行道的宽度。它沿着一条狭窄的过道进入前院,随处可以感受到川西民居的特色。门、窗、梁上有许多木雕,图案丰富,做工精美。

有一个关于刘成勋生平的展览。从四川陆军武备学校毕业后,我一步一步当了旅长、师长、军长,直到回家过着闲散的生活。他死于1944。

虽然是四川大军阀,但故居还是比较简陋的,跟大邑县的刘庄园没法比。

05.碧山寺,一个感恩的地方。

作为过去的商业重镇,不可能有儒释道三教的胜地。然而,新昌古镇的碧山寺却供奉着一个真实的人,李万春。这个李万春不是什么大官,只是明朝重庆璧山的一个小知府。这座寺庙被新昌古镇的人们称为“感恩寺”。数百年来,这里成了新人们祭拜神灵和祖先的地方。

也许是碧山寺因地制宜,大门和其他地方很不一样,只有一个空门。

相传新昌商人毕鹏在重庆璧山县经商。李万春是璧山县令,李万春做了一件大事。

李万春因清廉被革职,因贪污受到惩罚,一怒之下投河自尽。毕鹏知道后,因为感激李万春的率真和生意上的帮助,回到了新场古镇,并修建了毕山寺来供养李万春,让后人永远崇拜这片蓝天。

这座寺庙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下重建的,因为部分建筑受损。

重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客堂、佛堂。著名僧人义成和魏贤分别写了一个联名。为信众和远近游客创造一个寄托信仰、传承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繁荣的宗教场所。

06.喝茶打麻将体验慢生活。

去四川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街小巷都有很多茶馆,新昌古镇也不例外。当地居民从早到晚几乎都有一杯茶,游客从早到晚都可以喝。他们一看到别人的杯子空了,就会马上再斟满。我只要喝茶就睡不着,但四川人喝了茶居然会睡着。可见,在四川喝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这里的茶馆大多集中在贯穿古镇的小河里。可以在茶馆的包间里喝茶,也可以在河边的走廊里喝茶,也可以在露天的茶馆里喝茶。

在河廊弯弯曲曲的地方,可以欣赏风景,听流水。小圆桌、方桌,四周几把藤椅、凉椅,甚至还有小竹椅,或在林荫处,或在桌椅上方,撑着伞,围坐喝茶,摆成了一个龙门阵,生动体现了新场古镇的慢生活。

注意可以放在茶海,茶具或者紫砂,或者瓷器上。现在基本都是用电水壶,游客自己烧水冲泡。

大多数四川人用这个啤酒杯喝茶。他们喜欢浓茶。冲泡出来的茶杯大多可能与四川人豪爽的性格有关。这种杯子有把手,不烫手,盛茶多,喝起来方便。如果不喜欢喝茶,也可以喝枸杞菊花柠檬茶。大部分外地的女生都比较喜欢这种饮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场古镇的人比较喜欢喝当地的川茶,离邛崃比较近,所以邛崃的文君茶和红茶比较多。当然,峨眉山上有竹叶,山顶有露珠,黄牙。宜宾有很多川红功夫。

喝茶不仅是为了摆龙门阵,也是为了棋牌娱乐。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麻将和牌九也是四川人的最爱。一边打牌一边点一杯茶,还是餐厅工作人员。不忙的时候,他们连围裙都脱不下,就已经开始做百万大饼了。

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也会和同桌的小姑娘打麻将。她太专注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我的镜头里。

而且,赤膊和拖鞋已经成为当地人的标配。在街上,在店里,打麻将,时间就这样从指尖溜走。

07.一双巧手,编织美好生活。

街上还有自己做手工艺品和刺绣的,既是作坊又是门面。有了生意,停下手头的事,谈好价格,成交。生意没了,又开始忙工作了。

他们不仅仅是在编织竹篮,竹篮,更是在编织自己的人生,编织美好的人生。

银针飞舞,彩线穿梭,一朵牡丹含苞待放。可见你绣的每一针,都有人疼你;可见你的牡丹有一生,有人在等你。红手里有千万根绿毛,等着太阳独自发光,等着牡丹染铜瓶。

08,晒晒世界。

新昌古镇最让人难忘的是“晒”。在街上,在门口,各种晒,晒出生活,晒出世界。

不像这里的一些商业人造的“古镇”,街上的这些种“晒”并不是放出来给游客拍照的。这是新昌古镇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结果,是真实的生活。

镇外有自己的农田,日夜有自己的劳作和收获。当天气晴朗时,t

所以,也让我对这里恋恋不舍,仿佛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小时候妈妈让我在干枯的稻穗里捡鹅卵石、谷壳、草籽的记忆。

豆干、地瓜干、萝卜干都是过季需要的。经过几天的干燥,它们将成为未来的美味佳肴。

长满青苔的瓦片,一双红色的鞋子,一筐风干的红薯映入我的镜头,让人不禁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可能是孩子刚上中学,放假回家了。他妈催他趁着天气好赶紧把脏球鞋脱下来洗干净,好让他向丽丽索索请假。

不管游客来不来,古镇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也许这就是古镇传承千年的地方。

走过繁华的街道,走进静谧的小巷,我找到了喜欢这里的原因:我在寻找一个古镇,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为了一种充满烟火和童年回忆的家的感觉。

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躺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摆弄着孙子或曾孙的玩具,在台阶上晒着一双红色尖头的平底鞋。我跟奶奶打招呼,问:“奶奶,这是你的布鞋吗?”真的很美。"

“我还有很多好看的鞋子和衣服。以前是自己做的,现在看不到缝线了。孩子们给我买的。我以前在鞋子上绣过花。”

一个懒惰的小花猫,我的相机已经到了它的鼻子,我懒得动。

“嘿,醒醒,小猫。我厌倦了走路。你能把你的椅子借给我休息一下吗?”

小家伙不理我,呜呜呜,又打瞌睡了。哼!不理我,我也不理你。让我们现在离开。

09.古镇处处有故事。

街上有一辆旧自行车,后座上有一顶草帽,旁边两个擦得锃亮的篮子是空的。千百年来,四川人用篮子承载生命,承载日月,承载全家,承载未来,承载希望。乍一看应该是有故事的。

果然,街边小店坐着几个兄弟,应该是自行车和篮子的主人。或者刚卖完土特产,几个兄弟在店里休息,吃点东西再回家;或者几个老朋友,匆匆见面,来店里,点几个菜,和几个兄弟喝一杯。几个兄弟已经喝得脸红了,裤腿高高卷起,背上还有些汗渍。就是这样一根脊梁支撑着整个家庭。

温暖的画面又出现了:一个大叔摇着蒲扇,赤着脚,拖鞋放在一边,双腿交叉,一只小狗依偎在竹椅下。阿姨大概是让叔叔回家吃饭。

两位老奶奶不知道是累了就休息,还是在路边自家地里卖不完的菜。他们不喊,不卖,也不拉筐里的东西,或者安静地坐在下巴上。

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有一种想唱《小篮子》的冲动。不是这个小篮子有没有载过一个尿湿妈妈背的调皮男孩。

我们在街上相遇,还没脱下围裙就跑出了商店,开始和路过的老兄弟搭讪。它一定在说:“我好几天没见到我的老嫂子了。你最近怎么样?下次让老嫂子来赶集,让我们姐妹好好聊聊。”

刚骑着三轮车送完货的小哥哥,看到老奶奶在远处晒太阳,赶紧下车跟她打招呼。她慈祥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一定是在告诉我的小哥哥骑慢点,注意安全。

一辆穿着红色雨披的小型电动车停在一栋老房子前。估计是我嫁出去的女儿利用周末回家看望老母亲了。

给老人的好吃好喝的礼物被带进了家里。女儿正在拆老太太的衣服并缝补。老太太走到她面前,说起她父母李家的缺点。

10,你来不来,古镇的生活氛围。

街上有个竹竿架着这个小虫子的腿,说是竹子里的虫子。不知道有人买这种小昆虫是为了好玩,是为了食用,还是作为药材。老太太浓重的四川话我听不懂,给我留下了对这只小昆虫的悬念。

几个竹笋,半筐鸡蛋,一个老秤砣和一些老人。坐在永安桥的桥廊上,奶奶面前地摊上的东西都卖光了,估计十几块钱。但我就是不能闲着,不为别的,只为这里的热闹。

竹篮,竹匾,竹篮,甚至锅,都是用竹子做的。古镇的路边、房前、池塘周围都种有竹子。这些竹制器皿很可能也是就地取材。

路边有几个竹篮。没有生意,只是小规模经营。当被问及这些篮子多少钱时,他们从门后探出头来问,大的还是小的?

理发店的椅子应该是旧的,包浆很厚。岁月如是。日复一日,我剪掉了一根麻烦的丝,把黑发剪成了白发。

一,十,十五,这个篮子是李二阿姨的,那堆是刘叔叔的。这些天我没看见任何人。我一会儿给她送过去,看看我阿姨身体好不好。

两只鲁花鸡在竹林里觅食,咕咕叫着被打散了。他们非常高兴。

镜头里出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农具摊。这些农具棚曾经是我父亲带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坐在爸爸肩膀上的时候,爸爸一直觉得我的锄头很轻。慢慢地,父亲的锄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父亲走了,锄头还挂在老家的山墙上,锈迹斑斑。

这个大叔一看就是个什么都管的有文化的人。大概退休了,就是看看报纸。

11.古镇的美食挑战你的味蕾。

在新昌古镇,去公路旅行的话一个星期几乎没什么吃的。只不过粽子是不断变换花样的,有粽叶包的,有竹叶包的,有豆沙馅的,有枣泥馅的。

炸豆腐,不知道新昌古镇的豆腐是怎么做的,但是能炸的那么金黄松软,味道超级好。

你一定要尝尝特制的肥香肠。血块软滑,肠道油而不腻。当然,记住最好是辣的。王从盆里捞出血水,直接用手里的刀切成小块,放进锅里“烫”一下,就熟了。这是一根腐烂的香肠,但还不算太坏。你需要咀嚼它。配葱花,巴适!上瘾了!

也可以喝有红泡的女儿药酒。里面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功效。店里很少有人喝瓶装酒然后拿一杯加酱的红酒,一盘花生米,一盘毛豆,一两把黄瓜。让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滋养!

12,B&B酒店

不在街上的时候,我就待在民宿里,白天听窗外潺潺的水声,晚上听蛙声。偶尔有几只萤火虫飞来点缀夜空。

深沉,慵懒,躺在院子里的凉椅上,带着一把文艺范,翻翻手里的书,关了手机,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形象了。反正你谁都不认识。你可以一整天都不动。

也可以打着遮阳伞,走过小桥流水,走过蜿蜒的回廊,融入新场古镇的人群。前提是你的四川话要地道,不然人家跟你说川普,你听不到属于新昌人的方言和俗语。

走过永安廊桥,来到河对岸。这里正在建很多新房子,比老街华丽多了,但我还是喜欢老街的味道。

有老街上袅袅的炊烟,有晒太阳的老人,有下到河边摸虾打水仗的少年。这里有家的味道和感觉。